李顯龍總理(9月2日)在新一屆國會參與政府施政方針辯論時發言,指新加坡的冠病應對方式有缺點,但在「戰爭的迷霧中」,無法總是做出正確決定,必須果斷抉擇和採取行動。

他也指出,抗疫的關鍵在於密切留意事態、從經驗中學習,並隨著新信息的湧現和情況的變化,迅速調整應對措施。

李總理今天在國會發言時說,新加坡是冠病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目前每日新增社區病例已下跌至單位數、住院病患不足100人,這使我國有信心逐步和謹慎地重新啟動我們的經濟和社會。
他表示,我國的冠病應對方式並非沒有缺點。「沒有哪個國家完美地應對了這場大流行病。一些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如韓國和紐西蘭。但即便是這些國家,戰鬥也仍在繼續,新病例隨著它們重新開放而湧現。」

他坦言,事後回看,我國的應對方式確實能做得更好。「例如,我希望我們更早知道,冠病病患即使沒有症狀也具傳染性。那麼,當我們在今年3月將新加坡人從海外接回國時,會更早地隔離所有人,而不只是隔離從某些國家返回的人。」政府也會讓所有人在解除隔離前接受冠病檢測,而不是假定沒有症狀就沒有感染。
李總理說,如果知道無症狀感染者能傳播病毒,政府會更早建議大家戴口罩。「但那個時候,我們採納了依據現有科學的最佳建議。當世界衛生組織意識到無症狀傳播是主要問題時,我們便改變政策並分發了口罩。」

針對客工宿舍疫情大爆發,李總理同樣坦言,政府應該更早且更有力地採取防範行動。
他說,「我們必須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下一次做得更好。但在戰爭的迷霧中,我們無法總是做出正確決定。我們必須抉擇和行動,刻不容緩。關鍵在於密切留意事態、從經驗中學習,並隨著新信息的湧現和情況的變化,迅速調整應對方式。」

李總理在參加政府施政方針的辯論時也指出,新加坡人不應該抱著「富二代」的心態去想著花先輩辛苦積攢下來的儲備金。打造新社會安全網的費用應該由目前的收入來承擔,不該動用「所繼承的財富」。
他指出,未來是不可知的,國家無從知道會有什麼緊急情況從天而降,無論儲備金是多是少,都不應該在平安時期動用。
他透露,財政部在冠病疫情暴發前擬定2020年財政預算案時,認為除了應付目前開支,以及為長期開支如抵消消費稅配套和環境變化預留資金,本屆政府還能有一筆盈餘可以充實儲備金,並對此充滿信心。
「但僅僅幾個月後,我們就花掉700億元,」李總理說,「而且還得從過去儲備中支取巨款來應付五個財政預算配套的開銷。」

李總理認為,反對黨要政府透露儲備金有多少,才決定是否支持政府的預算案和稅務計劃,實際上是在打探「銀行里有多少存款,我能動用多少?」
他說,「這是『富二代』的心態。他們覺得自己發了一筆財,想要摘取先輩們的勞動果實,這個態度從根上是錯誤的。」
他說,我國應該抱著未雨綢繆的態度,每年都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存一筆錢,而且只要未來有能力,就應該這麼做。「這才是長期建設新加坡,確保子孫後代未來無憂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