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出海的下一個黃金密碼,或許就藏在對標深圳的柔新經濟特區內。這裡不僅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能讓企業同時享受新加坡金融中心和馬來西亞低成本資源的雙重紅利,還有兩國聯手打造的政策福利,當國際巨頭早已暗度陳倉,中國製造該如何搶占這片東南亞的戰略高地?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柔新特區位於「黃金通道」
柔新特區面積3505平方公里,比深圳還大1.7倍,直接卡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柔佛州中間,每天跨境人流超過35萬人次,比深圳和香港之間的口岸還要熱鬧不少。
這種地理優勢讓中國企業能同時享受兩個市場的紅利——一邊是新加坡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另一邊是馬來西亞低成本的土地和勞動力。舉個例子,2024年前9個月這裡就吸引了403億令吉的投資承諾,實際到帳的也有225億令吉,像英偉達、微軟這些國際巨頭早就跑來占位了,中國企業跟著來絕對能蹭上產業聚集的熱度。
政策紅利可以兩頭通吃
柔新經濟特區政策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兩國聯手搞創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簽的《柔新經濟特區協議》裡面直接對標了深圳經驗。比如在稅收上就提出了個「折中方案」,馬來西亞原本企業稅24%,新加坡17%,現在特區企業跨境投資能享受中間價,運營成本顯著降低。

再說物流,新柔地鐵2026年就要全面通車了,原本4小時的路程縮到30分鐘,物流成本估計能降18%以上,預計該條通道比中老鐵路帶動的貿易增長還要強勁。還有人才流動,掃碼就能通關的設計將把東南亞常見的「簽證牆」給拆了,現在超過一半的新加坡企業都在柔佛開了分基地,中國企業過來招人是不用愁了。
在這些領域
中企競爭力優勢明顯
同時,與其他國家的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手裡捏著兩張「王牌」。在技術上,中國新能源企業發電成本比當地低,光伏技術成熟度領先其他國家5-8年,如果去幫柔佛實現2030年30%清潔能源的目標,應該不是難事。
在供應鏈方面,馬來西亞本土產業鏈完整度只有中國的63%,中國公司完全可以帶著自家供應商組團建廠。同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國將在這裡聯合推進大概50多個項目,這些項目都綁定了國家級的利益,如果企業能夠跟著這些項目走,那麼政策波動也不會對公司產生多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柔新經濟特區的落地,已經為中國企業出海鋪就了一條黃金大道。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讓企業盡享新加坡金融與馬來西亞資源的雙重優勢;新馬兩國攜手打造的政策紅利,從稅收、物流到人才流動,進一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而中國企業更是手握王牌,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如今,國際巨頭已紛紛入局,中國企業還在觀望這片東南亞戰略高地的發展良機。那麼,您認為中國企業應如何抓住這一機遇,在柔新經濟特區大展拳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