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對外國情侶到新加坡旅遊,在食閣吃飯時跟本地攤主起了爭執。
也有本地媒體跟進報道👇

8視界新聞截圖
這爭執的起因,竟是一次性筷子?
「拿一次性筷子被攤主警告報警」
被曝光曝光 看看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上周三,網友跟對象從上海飛到新加坡過聖誕節。聖誕當天兩人到本地的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吃飯。
因為點的海南雞飯沒拿叉子,網友想去隔壁攤拿雙筷子。結果被隔壁攤主找上門要回筷子。
網友也很疑惑發問:「我不太懂新加坡法律,所以是拿了店裡的一次性筷子這種事是犯法的麼?」

圖源:小紅書用戶耶耶
從以上網友自述來看,她對於店主的行為有以下幾點不解:
①在新加坡食閣吃飯拿一次性筷子是犯法的?
②已經跟攤主表示可以買下筷子,但是攤主反應還是很大,為什麼?

一次性筷子,圖源:8視界
那麼攤主為何反應很大?
站在攤主的角度則是這樣的:
①對方並不是我這個攤子的顧客,隔壁吃飯,卻到我這拿筷子,招呼也不打一聲,不問自取,這不是偷嗎?
②筷子是我自費購置的,我上前索要我自己的財產,對方沒有道歉,反而說要買下

被拿餐具的小攤,圖源:8視界
事後,有本地媒體記者走訪這個攤主。
攤主回復稱當時和妻子正在準備食物,突然就看到一個20多歲的年輕男子走到攤位拿了筷子後就走了。
「他走過來拿了我的筷子就走,我當時很生氣,氣的是你沒問過我就拿,不問自取就是偷。」

被拿餐具的攤主妻子,圖源:8視界
所以後來攤主上前理論,在聽到對方說要買下來後更生氣。他覺得不是錢的問題,見對方沒有道歉,又不問自取即為偷,所以說了報警的話。
最後他也透露到像這些餐具都是自費購買的。之後他打算和太太一起在店門貼紙條提醒食客不要亂拿餐具。

攤販自費購買的餐具,示意圖源:8視界
這一事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網友熱議!拿筷子看文化差異
曝光曝光 這個事情一說出來,引來了各路網友圍觀。大家的看法基本能分成以下幾類👇
看法一: 覺得新加坡"心眼小",一次性筷子是件很小的事不應上綱上線👇

看法二: 拿人東西前就應該問一下


看法三: 新加坡餐具獨攤獨用,這是文化差異
網友以為新加坡食閣的筷子都是公用的。
但實際上在新加坡食閣,這些餐具是獨攤獨用的,無論是去過還是在新加坡生活的網友都注意到了這個文化差異。




看法四: 新加坡以貴出名,塑料打包袋都要錢


看法五: 拿人東西就該問,更何況還不是在同一攤吃飯,攤主生氣正常
有網友覺得如果沒在人家店裡消費,還是不要用他人餐具。更何況餐具是攤主掏腰包買的,不問自取會讓人生氣。

就如上述網友所說,新加坡很多攤主每月多花50、60新自費購買餐具,但多被偷拿,甚至有食客還順走醬料...

8視界新聞報道
前文提到的爭執正是因此而起。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不說一聲就拿走了你的東西,你上前討要,對方就說這東西你給我,我買下來。可能任誰都難以好脾氣。
但站在前文提到的網友角度,網友拿其他家的筷子也正是因為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誤會。
有人提到例如北京的某綜合小吃城 ,筷子這些餐具就是隨取隨用的。
總的來說,不熟悉一個地方的文化有這種摩擦很正常,但好好溝通都能解決,如果到外地或者說外國旅遊,提前了解當地「習俗」更能避免這種不愉快的情況。
接下來就給大家說說新加坡有哪些生活習慣來了才懂~
來了新加坡才懂的生活文化
新加坡74%是華人,但還有三分之一不是。多種族讓新加坡儼然成了一個文化大熔爐。
除了上述的新加坡餐具獨攤獨用,這些事情也是來了新加坡才懂的!

圖源: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新加坡生活文化

新加坡電梯安靜的人居多

新加坡人在進入電梯後會馬上安靜下來,很少談話。原因在電梯里這個密閉空間聊天很容易暴露個人隱私。

坐巴士時不能坐司機後面座位
在新加坡乘坐巴士時,司機後面一般有個比普通座位要大一半的座位。這是給帶娃的大人準備,沒娃的還是不要占據這個位。

放紙巾的座位不要坐
新加坡的特色之一,有人會用紙巾占座。久而久之大家已將此默認為一種占座行為。

在新加坡必辦的一張卡

圖源:海峽時報
本地交通網絡發達,尤其是地鐵和巴士。辦了EZ-link卡,搭地鐵、坐巴士都可以用。

下巴士要提前按鈕
跟別的地方不同,新加坡巴士不報站。一般需要你根據導航地圖(Citymapper或Googlemaps)看下定位。如果要下車,要注意提前按下車的紅色按鈕,巴士不會每站都停。

新加坡小病不就醫
新加坡看病實施分級看病,一般小感冒都是自己到藥店買藥解決。一般家中都會常備一些感冒藥和胃藥什麼的,因為看病貴~

進室內要穿外套

新加坡常年炎熱,室外都是穿短袖輕裝上陣。但是室外室內簡直就是冰火兩重天,溫度差很大,最好還是常備一件薄外套。

這類商店是新加坡官方認證

來新加坡旅遊,看到商店櫥窗上貼有紅色魚尾獅標誌的商店可以放心進。這類商店是本地旅遊促進局和消協推薦商店,大家可放心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