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著名書畫家林子平2月3日傍晚與世長辭,享嵩壽103歲。
林子平1921年9月28日出生於新加坡,2003年獲頒新加坡藝術界最高榮譽的文化獎章,2016年獲頒新加坡功績獎章。他一生創作約2萬幅作品,自1970年起舉辦多次個展,但卻是到了1981年,60歲從小學校長的職位退休後,才全職作畫。
林子平的作品中,水墨畫占了七成,最鍾愛的創作主題是日常生活風貌,「糊塗字」更被視為他水墨畫的巔峰。
除了畫作,我們還可以通過林子平在媒體訪談中所留下的隻字片語,進一步了解他。
紅螞蟻從林子平近幾年與《聯合早報》、《新明日報》和《風華》雜誌等報刊的訪談中,摘錄部分內容,讓大家從他在藝術上的心路歷程、對作畫的執著、對藝術的想法等方面,進一步了解這名藝術家。
心路歷程的改變

林子平1979年的水墨畫《新加坡河(哥里門橋)》,現由新加坡總統府收藏。(國家文物局提供)
「過去寫生,畫馬來甘榜、新加坡河和舊街景,是我看我畫,現在老了,只能在家動腦筋,用舊稿再創作,是我思我畫。」
「以前畫作比較寫實,小小細節都好好畫出來。現在創作求變,想隨意一點,畫出渾厚感和古拙感,那才是我理想中的畫。」
對作畫的執著
「我覺得一個人來到這世界,是很不容易的事,不應該只是在意錢,應該做一些好事留給下一代,不要隨意匆匆地過。我想做些有奉獻的工作,所以拚命畫。」
「我常對年輕人說,畫畫不可投機取巧,也沒有捷徑可走,要認真,打好基礎。一個畫家要虔誠,要比宗教家來得更虔誠。」
「晚上睡不著覺,三更半夜在想線條、色彩,這輩子很辛苦,但是畫得好也感覺很快樂!來世有機會還是要畫圖畫。」

年輕的林子平在印尼多峇湖寫生。(聯合早報)
「我畫的時候感覺很好,可到了明天,一看又覺得還可以更好,永遠不滿足。」
「(談及自己2015年因病暫時無法作畫)沒得作畫整個人好辛苦啊,希望能早日康復,重拾畫筆!」
關於「糊塗字」
「我會用創新的顏色和形狀來寫書法,讓書法看起來就像一幅畫。人家說這是我獨創的『糊塗字』,我反而覺得它不一定是我原創的風格,畢竟草書本來就有抽象的成分。雖然我有用多種顏色,不過顏色畢竟不是書法的關鍵,只是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改變加入的一點變化而已。」

林子平在行書及草書的基礎上,讓它更潦草一點,打破了字形的束縛,創造出「糊塗字」。(新明日報)
關於作畫
「書法可說是畫工的基礎,也是中華文化最高層次的美學。書法寫得好,作畫的線條和筆墨等自然也比較容易。中國畫畫得好的畫家,沒有一個是書法寫不好的。」
「以前幾個朋友一起去畫街景,街上一大堆人,朋友一直畫不好,問我怎麼畫,我說我把人當作一塊塊石頭,三角形、圓形、四角形,隨意一點,畫出來有動感。我經常是越亂的地方,就畫得越好。」
「畫家要畫眼前最熟悉的東西,才會畫得好。」
「一個畫家應該畫自己的鄉土,如果脫離了鄉土,就像樹沒有根,水沒有源。」

林子平描繪的牛車水往昔街景。(Tembusu Art Gallery)
「我看到新加坡許多地方都迅速地消失,於是就用畫筆記錄下來,建立了「鄉土畫」的畫風。我畫了數百張這樣的畫,希望它們除了藝術價值以外也有歷史價值。」
「我覺得本地華人畫家,作畫必須有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南洋色彩的地方性,外國人才會佩服我們,而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外國人。」
「我畫畫時,沒想到錢,想賣畫,就不能畫畫。因為你想到錢,就會去討好人家,就會失去自己的想法。」
學畫先學做人
「古人有句話,作字先做人,其實學畫也要先學做人,人品不好,不能搞藝術。」
「大兒子就說我:那人的畫真差,你還說他畫得好,這是在講騙話。我說以他的程度,現在就是這樣了,說了實話以後他沒有信心,就不喜歡畫了,所以我都強調他好的地方。」
「文化獎嘛,很多人都有得過,沒什麼好講的啦!」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正在舉行「林子平:我畫故我在」個展,展出林子平70餘年間的50多件作品,至3月23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