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蟻粉還收著童年時的撲滿嗎?(聯合早報)
作者 劉智澎
剛步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都想儘快掌握理財知識,做些簡單投資,為將來的生活做好規劃。
但怎樣才算是一個「理財達人」呢?
金融管理局發布的《基本理財規劃指南》中,列出了四大理財法則:
預留可應付三到六個月生活開銷的應急資金;
將至少10%的薪水用來投資或規劃退休;
購買殘疾、重疾和死亡保險;
制定遺囑和公積金提名。
根據大華銀行星期一(8月19日)發布的《東協消費者情緒調查》結果,受訪的18歲至65歲新加坡人中,只有10%滿足至少三項法則。
更令人擔憂的是,1997年至2012年出生(現年12歲至27歲)的Z世代中,竟有26%連一項都未能滿足。

年輕人,在存錢還是提款?(聯合早報)
大華銀行集團個人財務服務部主管Jacquelyn Tan告訴《海峽時報》,這些Z世代可能從事非傳統行業,例如創業或自由業工作,收入不穩定。
有的則認為買保險是非必要開銷,寧可活在當下,把錢花在購物、旅遊和演唱會等活動。
工作不到20年就要退休?
同樣在這個星期發布的滙豐銀行《富裕投資者調查》,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調查發現,Z世代會把27%的薪水用來投資,高於嬰兒潮世代(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22%。
Z世代平均在23歲就開始投資,「啟蒙年齡」比千禧世代的27歲、X世代的31歲,以及嬰兒潮世代的33歲都還要早。 (千禧世代出生於1981年至1996年,X世代則在1965年至1980年出生。)

你們的薪水都怎麼花?(海峽時報)
滙豐銀行東南亞投資和財富方案部主管Jeffrey Yap在文告中提到,Z世代最大的投資動機是給予家庭經濟上的支持,以及增加更多收入來源,在實現財務自由後提早退休。
「提早退休」是多早呢? 40多歲或更早。
咦,他們不是20多歲才踏入職場嗎?工作不到20年就要退休,儲蓄確定夠用嗎? 現年23歲的財富規劃經理Kevin Tong,就計劃在35歲退休。
他告訴亞洲新聞台,下個階段的人生目標,就是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陪伴他們,趁自己和未來配偶身體還健康時一起環遊世界。
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從18歲就開始為退休做規劃,每月定期投資各種金融工具,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國庫券和新加坡儲蓄債券。
他說,這就是Z世代普遍崇尚的「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錢生錢,利滾利。(ALAMY)
Z世代退休前須存至少162萬新元?
專家指出,Z世代的處境獨特,他們經歷了全球大流行病,親眼目睹了世界局勢的迅速變化,因此更明白財務安全的重要性。
盛寶銀行亞太區零售業務主管藍智洋指出,Z世代也更習慣從網上和社媒平台獲取投資信息。
但他提醒,這些唾手可得的信息不可盡信,切勿被譁眾取寵的標題或內容誤導。
至於目前的Z世代需要多少儲蓄才可以退休,輝立資本金融服務副總監陳偉廷解釋,這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預期壽命的延長、生活方式所需的費用,以及醫療成本和生活費的漲幅。
陳偉廷舉例,如果一名Z世代希望在65歲退休,並舒適地活到85歲:
假設他每年需要4萬新元來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加上每年約3%的物價漲幅,他退休後每年的實際所需是6萬5000新元。
假如他退休後每年提取4%的儲蓄,退休前必須先存夠162萬5000新元。

打包午餐也是一種省錢方法。(聯合早報)
陳偉廷建議Z世代這樣分配每月薪水: 50%應付基本生活開銷; 25%留給退休規劃; 10%實現中期財務目標; 10%實現短期財務目標; 5%支付保險費用。
他也提醒,比起沒有負債的人,剛結婚或在供房貸的人應該制定不同的財務計劃,因為他們可承擔的虧損、投資期限和每月投資預算都不同。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滿足當前需求和未來的財務保障之間取得平衡。
錢可以慢慢賺,慢慢存。只要不跟父母伸手要錢,或欠下一屁股債,就已經值得欣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