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墨士廉之後,新加坡的下一位奧運獎牌得主什麼時候才會出現?(路透社)
作者 許耀泉
紅螞蟻們前天還在螞蟻窩中討論,本屆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落幕,接下來幾天關於奧運會的新聞不妨緩一緩,以免大家覺得煩悶。
但昨天(8月15日)在《海峽時報》上看到這張照片後,又不由得改變主意了:

唐振輝(左)與剛在巴黎奧運會獲得銅牌的水翼風箏板選手墨士廉(右)8月14日在人民協會總部共進早餐。(海峽時報)
不是因為文化、社區與青年部長唐振輝和墨士廉兩人的早餐看似不太健康(即便紅螞蟻很想知道,墨士廉的營養師對桌上的咖喱卜和炸香蕉等油炸食物有什麼看法),而是跟這張圖相關的報道,大略是說唐振輝如何在2021年從不同人口中得知墨士廉的潛能,與他會面後留下深刻印象,隨後探討如何在體育和財務方面支援他,「為墨士廉鋪路,讓他在男子水翼風箏板世界級賽事中立足。」
時至今日,任何運動選手想在奧運會奪牌,沒有相當的財力物力難以辦到,這是事實。 新加坡帆船總會和各個體育機構自2019年起支援墨士廉,在競賽、營養、運動恢復,以及贊助商等方面做出妥善安排,讓他可以全心投入訓練,也是事實。
但墨士廉跟唐振輝初次見面時已經嶄露頭角,他11歲時在2018年亞洲風箏板錦標賽奪下運動生涯的第一個冠軍,冠病疫情趨緩後也在2021年的一系列賽事中摘冠。

2018年,年僅11歲的墨士廉在亞洲風箏板錦標賽中奪冠。(視頻截圖)
這引申出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運動員是否一定要先交出亮眼成績,才能被視為具有潛力,值得國家栽培?
還是應該先由國家投入資源,從小選拔並培育一群有潛力的運動員,期待他們有朝一日能站在國際賽事的領獎台,為國爭光?
若是前者,那最終能崛起的,多半是獲得家庭全力支持的少數幸運兒。
若是後者,能完全發揮潛力的選手可能就多些,以新加坡的現狀來說,財力物力也應該不是問題。
問題是有多少新加坡家長有能力、有意願讓孩子像墨士廉一樣,讓學術配合訓練?
假設有另一名選手,跟墨士廉一樣專注訓練,沒有參與新加坡主流教育體系,但卻不像墨士廉一樣17歲就摘下奧運銅牌,還有幾項世界冠軍頭銜傍身,有幾位父母真心能讓孩子為了逐夢而這樣「兩頭不著岸」,無怨無悔?
許多因素都能導致任何一名選手無法達到世界頂尖的水平,甚至必須提早退役,父母擔心孩子因為追逐體育夢而無法謀生,情有可原。
新加坡體育學校成立了20年,除了栽培出15名奧運選手和17名世界冠軍,也提供綜合體育和學術課程,但競爭激烈,不是所有運動員都能在那裡就讀。

駱建佑畢業自新加坡體育學校,2021年獲得羽毛球世界冠軍,在本屆巴黎奧運會止步八強。(聯合早報)
因此,為了讓父母能放心讓孩子投身體壇,還需要一套完善的體系,讓最終未能成功的選手們退役後仍得以完成學業或習得一技之長,不讓他們因為「失敗」而失去出路。
此外,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新加坡寶寶不夠。
一年才三萬多名新生嬰兒,單是這個基數,就註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不會太多。
若是沿用新加坡一貫的策略,吸引年輕體育人才與其家長一同移民新加坡,行嗎?
引進年輕運動員,給予新加坡國籍並加以培育,倒不是沒有人做過,2008年和2012年為新加坡贏得奧運桌球獎牌的李佳薇、馮天薇和王越古便是例子。

(左起)由馮天薇、李佳薇和王越古組成的女子桌球團隊,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為新加坡摘下銅牌。(海峽時報)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桌球總會當年引進外國球員,也曾表明這是短期內提升國家隊競技水平的暫時之舉,長期策略還是以栽培本土青年選手為主。
要確保新加坡在約瑟林和墨士廉等人之後仍有新秀,短期內或許只能期待更多有能力、有魄力的家長栽培體育幼苗,更長遠來說,還要看我們能否能集合整個社會的力量,讓運動員無論競技場上的成就,都能在社會上立足,讓更多年輕運動員免去後顧之憂,全心投入訓練,增強新加坡團隊在運動場上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