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艾莎女士出席了以其丈夫、新加坡首任總統尤索夫伊薩命名的尤索夫伊薩回教堂的開幕儀式。(圖:Facebook/Amrin Amin)
我國首位總統尤索夫伊薩的夫人艾莎逝世,享耆壽91歲。
《8視界新聞網》帶你一起回顧前總統夫人艾莎,從檳城女孩到新加坡總統夫人的精彩一生。
從小被馬來傳統戲劇演員領養
艾莎1933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雪蘭莪,早年被兩名馬來傳統戲劇邦沙旺(Bangsawan)演員收養,過後隨著到檳城定居,並在那裡生活成長。
她七歲時報讀了檳城甘榜爪哇馬來學校,但在接受正規教育兩年後,日本軍隊1941年12月入侵了檳城,迫使所有學校關閉。
儘管學校在1942年4月重開,但艾莎母親認為每天步行30分鐘上學太危險,不讓她返回學校,這也成了艾莎一生中的遺憾。
艾莎天性好奇,對學習有著強烈渴望。她通過觀察母親和村裡其他婦女學會了烹飪和女紅,還會幫母親烹煮和售賣椰漿飯。

我國首位總統尤索夫伊薩的夫人。(圖:BERITA Mediacorp)
年僅16歲同尤索夫結婚
1949年,艾莎姐姐和姐夫的朋友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拿了她照片給當時的馬來文報章《馬來前鋒報》創始人兼董事經理尤索夫伊薩看了一眼。
尤索夫當時39歲,仍然單身,並將大部分時間投入《馬來前鋒報》的創辦和運營。不過,正如所料,尤索夫看了艾莎的照片後,對她一眼傾心,隨後在檳城安排了一次會面。
當時,兩人的會面在公園裡進行。艾莎和姐姐坐在一邊,尤索夫則同朋友坐在另一邊。尤索夫偷偷看了艾莎幾眼後,確認了艾莎就是他要娶的人。
兩人的婚禮隨後火速舉行,並在1949年11月20日婚禮當天第一次正式見面,當時艾莎年僅16歲。
兩人結婚的前十年,生活平靜而簡單,住在一個沒有水電的甘榜,並育有三個孩子。後來,尤索夫從《馬來前鋒報》離職後,他們搬到了吉隆坡附近的鵝嘜,尤索夫在那裡以種植胡姬花為生。

艾莎和尤索夫在1949年11月20日結婚後,育有三個孩子。(圖:Facebook/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6歲成為第一夫人
然而,新加坡在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巨大變化,1959年成為自治邦時,憲法規定由本地元首(Yang di-Pertuan Negara)取代殖民總督。
時任總理李光耀急於找一位傑出的馬來人擔任新加坡首位元首,並說服尤索夫接下此重任。
尤索夫隨後在1959年12月2日宣誓就任首任元首,當時才26歲的艾莎也成了第一夫人,他們一家搬到了總統府內的小屋生活。

艾莎與丈夫尤索夫伊薩。(圖:Facebook/張志賢)
為總統府「改頭換面」
憑著自身的優雅、魅力和氣質,艾莎開始把總統府從殖民時期的禮儀住所,轉變為具有新加坡特色的住房。
她不僅更換了所有印有英國徽章的餐具,還讓廚師們將傳統的英式菜單換成了亞洲菜肴,包括用仁當代替烤牛肉,用咖喱角取代牛肉派。
作為一名出色廚師,艾莎也為總統府提供給賓客的食物,設定了最嚴格的標準。
短短一年內,總統府從原有的殖民風格,變成了更溫暖、更受歡迎的亞洲氛圍。

我國首位總統尤索夫伊薩的夫人艾莎。(圖:CNA)
積極為社會福利工作奉獻
此外,艾莎也忙於支持丈夫的所有職務。她用一年多的時間學習英文,並在總統府主持了許多會議,而這些會議都是由她贊助的各種組織所舉辦,包括紅十字會、新加坡回教婦女協會、兒童會、女童軍協會、盲人協會、痙攣協會和聾人協會。
她也曾給政府寫信,幫助新加坡回教婦女協會和女童軍協會獲撥土地建設總部。
為表彰她對社會福利工作的積極奉獻,她在1964年從丈夫尤索夫手中接過傑出服務獎章。
與此同時,為了表揚她作為新加坡女童軍協會首位亞洲主席長達十年的貢獻,協會也在1970年授予她最高榮譽的「月桂葉獎」。

艾莎(前排左四)1966年同紅十字會成員在總統府合影。(圖:國家檔案館)
在丈夫晚年為他分擔責任
艾莎同丈夫尤索夫共同見證了我國早期的動盪歲月。本地1964年爆發種族騷亂時,尤索夫向各族人民伸出了援手,以恢復社會信任和信心。
當我國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而獨立時,尤索夫成為我國第一任總統,而艾莎也一直伴隨在丈夫身旁。
尤索夫總統任期的最後幾年,隨著他健康狀況開始惡化,尤其是在1968年心臟病爆發後,艾莎更是挺身為丈夫分擔責任,包括代表他頒發國慶獎章。
尤索夫在1970年去世後,國會投票表決通過為艾莎提供終身養老金。她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獲得此榮譽的總統夫人。
為了記載艾莎一路來的生活軌跡,有關她的傳記《第一夫人艾莎》於2017年推出。
時任總理的國務資政李顯龍當時在這本傳記的發布會上致辭時說,因為艾莎必須照顧一個大家庭,同時也需要履行官方和禮儀職責,這是一項艱巨任務。
「不過,艾莎用她的優雅和沉著讓這一切看起來毫不費力。她用她沉著的決心、謙遜和魅力,感動到了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