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剛從超市買回來的薯片,準備大快朵頤卻赫然發現,包裝里的空氣快比薯片還多了;吃個雞飯,雖然價格一樣,但老闆給的雞肉分量似乎「縮水」了不少。
你有過這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嗎?
專家們把這種「減量不減價」的現象稱作縮水式通貨膨脹(shrinkflation)。在百物價漲時代,類似現象越來越常見。
縮水式通脹指的是商品價格不變,但分量減少。若要用較淺顯易懂的詞彙,則可稱之為「減量不減價」。
一般而言,最常被商家拿來「減量不減價」的商品包括衛生紙、洗髮精、沐浴乳等日用品,以及薯片、餅乾、巧克力、咖啡粉等食品。
從雀巢(Nestle)的配方奶粉、到百事可樂旗下的多力多滋薯片,甚至速食巨擘麥當勞的產品都曾被消費者質疑有「減量不減價」的嫌疑。
近年來因全球供應鏈和地緣政治危機導致原物料價格上漲,商家的生產成本提高,但除了提高商品售價將成本轉嫁消費者,一些商家採取了比較隱晦的方式,即在不提高售價的情況下減少商品分量,以抵消原料價格上漲的衝擊。
而企業寧可縮減分量,也不要提升售價的理由很簡單:
消費者往往只留意價格,而不太注意商品的分量大小。

廣受歡迎的零食多力多滋以減量不減價的方式應對原物料價格上漲。(路透社)
嚴格來說,只要包裝上的分量說明未與實際狀況不符,這並不構成欺騙。但可議的是,在商家沒有另外公告或特別註明的情況下,消費者幾乎不會特別在意包裝上字體小得要命的產品說明。
對部分消費者而言,事後才發現用一樣價格買到分量更少的貨品,或許會有種受騙的感覺。
因此,一些國家設法在這方面提高商家的透明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韓國將從今年8月起,落實要求廠商公開任何商品「減量不加價」的法律。
根據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上周五(5月3日)公布的新規定,大多數加工食品製造商和衛生紙、洗髮水等家庭用品製造商,若縮小產品分量造成單價上漲,須展示通告標籤三個月,確保消費者對價格變動知情。
製造商一旦違反相關規定,最高可被處以最高1000萬韓元(約9900新元)罰款。
一項4月的市場調查發現,有83%的韓國消費者認為縮水式通脹導致他們花更多錢購物。
其中,薯片、餅乾、烘焙品和年糕等被認為是「縮水」情況最嚴重的產品。
法國政府今年4月也宣布,當地所有零售商從今年7月起,必須在減量不減價的商品上架後,貼告示提醒消費者。
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直言,縮水式通脹「是一種欺詐」:
「我們會制止這種行為。我希望重建消費者的信心,而消費者信心和透明度是分不開的。」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連鎖超市家樂福(Carrefour)去年9月已經開始主動這麼做,包括瑞士品牌蓮(Lindt)巧克力和立頓(Lipton)冰茶等商品旁,皆貼上告示說明相關產品分量縮水。
美國也計劃採取相關措施。
美國總統拜登呼籲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賦予聯邦貿易委員會權限規管縮水式通脹。
相關提案將允許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各州總檢察官對那些採取減量不減價做法的公司展開民事訴訟行動。
拜登在美國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還酸了士力架(Snickers)巧克力棒一把,稱該產品的分量越來越小。
生產士力架巧克力棒的美國瑪氏食品則出面強調,該公司在美國的產品並未縮水。

韓國即將推出新規,要求減量不減價的商家必須至少展出公告。(韓聯社)早在1970年代就有這種套路
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今年1月一項針對33個國家的調查發現,平均有46%受訪者認為他們正在為更少分量的食物及其他產品支付相同的價格,即所謂的縮水式通脹。
其中尤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的民眾感受最深,超過六成當地受訪者飽受縮水式通脹所苦。
新加坡也在受訪國家之列,有一半本地受訪者表示感受到縮水式通脹,比全球平均略高。

新加坡也有一定比例的民眾感受到縮水式通脹。(海峽時報)
縮水式通脹由來已久,一些生產商早在1970年代起便以減量不減價的方式維持利潤。
只能說,生產商充分利用了消費者只看價格不看分量的消費心理,而人們常常「體感」到同品項商品的分量今不如昔也不盡然是無的放矢。
然而,除非公權力直接介入要求生產商每一次減量不減價都得公告天下,否則消費者要避免這種事後才驚覺買貴的窘境,也只能多多留意產品包裝的分量標示了。
紅螞蟻這裡也推薦一個好用的工具——新加坡消費者協會的「省錢之友」(Price Kaki)手機應用除了商品價格,亦有顯示商品單位重量的價格,這可讓消費者比較同一商品的真實價格,蟻粉不妨參考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