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大學(簡稱「南大」)曾經在東南亞華人教育中的影響很大,成立於1955年;1980年,時任總理的李光耀處於推廣英語教學的目的,下令將以華文華語教學的南洋大學關閉。
多年來,南洋大學一直是華人心中抹不掉的記憶,同時也成為李光耀的一大「罪狀」。其實,很多人只知道李光耀強令關閉南洋大學,卻不知道他後來也同意恢復南洋大學的舊名,也說過「 恢復南洋大學舊名絕對不成問題」這樣的話。

具體看下時間線:
1955年,東南亞華人集資成立了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 ,它樹立了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里程碑,卻命運多舛。
1980年被關閉後,在原址上成立了南洋理工學院,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次年,南洋理工學院就從新加坡國立大學獨立出來了。
1991年,南洋理工學院與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合併,才升格為南洋理工大學一直至今。
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簡稱也叫「南大」,只是此「南大」並非彼「南大」,已經脫胎換骨了。多年來老「南大」的莘莘學子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呼籲恢復南洋大學的校名,直至今天一直沒有停止過。
1 當時關閉南洋大學是必要的
背景資料:南洋大學是在新加坡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解決華文中學師資來源與中學畢業生的升學等問題,在1953年初,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陳六使先生率先倡議創設的一所華文大學,立即便得到新加坡、馬來亞甚至東南亞各地華人的熱烈響應,上自富商巨賈,下至貧民百姓,無不出錢出力,支持創辦南洋大學。1955年,南洋大學正式成立,為新加坡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直至1980年關閉。
關閉理由之語言問題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在這個多元種族多元語言的社會裡,英語是唯一能讓大家都接受的中立語,只有靠它才能把大家連接在一起,並且只有英語,才能讓新加坡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並且立足於國際社會。
所以新加坡政府確立了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和教學語言的政策。一是南洋大學開辦以來,一直採用華語教學,這與獨立後的新加坡政府,把英語作為教學用語、工作用語的政策相抵制;二來由於教師的英文水平不高,也難以實現轉變,所以該校也成為新加坡普及英語教育的最大阻力;三是一些華文中學、小學,他們原來都用華語教學,都在看著南洋大學 ,牽一髮而動全身, 南洋大學不改,普及英語教學就難以貫徹下去。
李光耀說:「我決定把南大的教學用語改為英語,但是事實證明要實現這個目標太難了,講師無法適應,難以用英語教學。局勢發展到1978年已經惡劣不堪,連南大畢業的議員都籲請我,在他們母校水平跌至谷底乃至於最終垮掉之前,插手干預。
我也知道,要讓南大保持原狀繼續下去問題會更多,許多學生的事業和前途將因此葬送,到時候,講華語的人也會責備政府袖手旁觀,聽任南大消亡。我不能眼睜睜看著每年好幾百學生的前途白白糟蹋。
既然南洋大學無法把教學語言改為英語,我們只好把南洋大學連同師生一起並人新大校園,新大說英語的教師和學生人數眾多,南大師生融入這樣的環境,自然會被迫使用英語。」
在關閉南洋大學後,才使新加坡普及英語教育的政策得到執行下去。
政治問題
在1970年底,華文大報《南洋商報》轉向瘋狂親共和親華族語言與文化的立場,它譴責政府壓制華族語言、教育和文化,把李光耀描繪成「數典忘祖的二毛子」,利用華族語言和文化課題,挑起民眾的沙文主義情緒。
南大畢業生是另一股反對勢力,他們也提出了華族語言和華族文化的課題 。學校的創辦人陳六使,當時有親共的立場,使學校內部一些學生,受共。產黨的影響較大,對社會成為不安定的因素,為新加坡政府所不容,而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不好,馬來西亞共產黨活動頻繁,在南洋大學中也有影響。馬共一直想用武力「解放」新加坡,並且在新中國設立廣播電台,天天廣播號召新加坡人民推翻政府。
馬共的存在和影響一直是新加坡政府的心腹之患,而且南洋大學有可能成為馬共的「土壤」,南大是新加坡華族語言、文化和教育的象徵,共。產主義分子後來通過中華總商會,各宗鄉會館和學校董事會內的支持者,控制了這所作為華社會象徵的大學。這是政府不能容忍的,所以當時不但關閉了大學,連創辦人陳六使也被剝奪公民權,並且驅趕出新加坡。
文憑就業問題
南洋大學在1955年成立後,當時還是英國殖民政府,學校頒發的文憑,一直沒有得到當時英國殖民政府的認可,新加坡獨立後,由於畢業生英文水平不高,也沒有承認該校的文憑,學生畢業後難以找到工作,就業成為一個大問題。華校出身的畢業生就業機會很少,就連華族銀行為了生存,也捨棄華語,改用英語。
由於南大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一些學生有紛紛轉進英文學校,越來越多的學生,報考以英文教學的新加坡大學,為了挽救難以招到學生的頹勢,南大隻得降低入學和及格標準,也進一步降低了它的學術聲譽和學生的市場價值,出現了南大畢業生在求職時,寧可出示中學畢業證書,而不出示南大的畢業證書,形成了惡性循環。
針對這種情況,李光耀說:「我為沒有更早一點採取行動而難過,否則,數千名南大畢業生就不至於為英文不精所累,而在經濟上屈居下風。南洋大學總共培養了12000名畢業生,他們當初要是都接受英文教育,事業發展就會更稱心,對新馬兩地的貢獻也會更大。」
強行合併後學校推廣英語教學,雖然是亡羊補牢,但是遲改總比不改好。 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關閉南洋大學是必要的。
2 現在關閉南大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過境遷,當年關閉「南大」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關閉南洋大學的理由,現在都不存在了。
一是在語言問題上,新加坡普及英語已經不成問題了。目前,新加坡的辦公語言教學語言,以及公共場所的語言基本上都是英文,很少看到華文,現在反而是要強化華語學習的問題,一些受過英語教育的高層人士,以講英語為高尚,講華語為卑賤,講英語的人是陽春白雪,講華語是下里巴人,一些白領正面臨喪失華語能力的危機,華文的公告中,也常常出現用語不准詞不達意的情況,在華語的演講時,也出現不順暢流利的情況。
一些人呼籲,加大華語學習和推廣普及的力度,在一些公共場所,應加大華文宣傳,多說華語、多寫華文。南洋大學是華文化的代表,恢復南洋大學校名就是最大的宣傳華文的重要性。
二是在政治問題上,現在也不存在共。產黨的影響了。當時在國際上,由於中國的國際共產主義影響,對東南亞的國家進行「革命輸出」,東南亞國家都防共懼共反共。近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已經改變了對外政策,停止了「革命輸出」,停止了對馬共的支持。在新加坡國內,共產分子基本上被驅逐出境銷聲匿跡了,已經沒有影響力了,現在說什麼共產黨想奪取新加坡的政權更是天方夜譚了,所以恢復南洋大學在政治上也沒有問題。
三是在文憑就業問題上,南洋理工大學已經成為世界名校,她以卓越的學術和科研成果,榮登2007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全球科技大學前25名。被譽為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學府之一,成為工科和商科並重的綜合性大學,亞洲十大理工大學,還是國際上新辦大學第一名。所以現在也不存在文憑含金量問題了。
李光耀後來就說過:「僱主們都知道,目前的南洋理工大學的畢業生,不管所讀學府起用什麼名字,他們的素質依然維持在高水平。」
3 現在恢復南洋大學名稱好處多
第一品牌效應
商品有品牌,一個名牌商品的商標價值,可能高過其商品價值。中國目前也在振興「老字號」,發掘老品牌的價值。學校名稱也是品牌,為什麼一些新辦的大學要「傍名校」,因為名牌大學也有「含金量」,社會上對名牌大學和普通大學的看法是不同的。南洋大學曾經是新加坡的名牌大學,創造出多個第一,其品牌價值無法估量,這個名稱就是新加坡的無價之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南洋理工大學恢復為南洋大學理所當然。
第一從校址校名上來說,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與過去的南洋大學,有著深深的歷史淵源。首先是名稱上近似,南洋理工大學與過去的南洋大學只有兩個字的區別,只是之間多了「理工」兩個字。從文字簡單明了來說,當然是「南洋大學」的名稱更好。
從學校地址上來說,南洋理工大學與過去的南洋大學也在同一個學校地址,只不過新校區在緯壹路,主要部分還是在南洋大學的老校區,很多不了解新加坡國情的人,還以為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就是過去的南洋大學更名的。
人們不理解的是,更名應該是由繁到簡,南大卻是由簡到繁。恢復南洋大學的校名後,還可以使建校的歷史向前推移26年,即由現在的1981年建校,改為1955年建校,使建學校的歷史超過新加坡建國的歷史,成為一個悠久歷史的學校。
第二是于右任題詞的「金字招牌」不能丟
「南洋大學」的校名是于右任題詞的,現在題詞的牌樓仍然在南洋理工大學內。在南洋理工大學內仍然保留有過去的南洋大學的一座白色牌樓,上面幾個大大的黑色墨寶「南洋大學1955」就是于右任的手筆。這座牌樓在1980年南大被關閉時,上面的題詞也被剷除,淪為無字牌坊。1981年,牌坊掛上新成立的南洋理工學院英文字樣 。1986年理工學院換校門後,牌坊二度淪為無字牌坊,直到1998年政府將它列為古蹟,併到2000年才修復完畢,掛回南洋大學1955的字樣。于右任屬於中國海峽兩岸都能接受的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在華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這個「金字招牌」丟掉實在太可惜了。
目前,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都看上了「南洋大學」這個金字招牌,一些老的南大校友,建議在印度尼西亞或者馬來西亞成立「南洋大學」,中國的港澳台地區,也有人提出在本地區成立「南洋大學」。不排除新加坡也有人認為,如果恢復「南洋大學」無望,是否可以考慮另起爐灶,再成立一所新的「南洋大學」。

第三是陳六使的「影響」還很大
陳六使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倡議和創辦了南洋大學,並捐獻新幣500萬元作為建校基金,同時又以福建會館主席身份捐獻了523英畝在裕廊路地段的雲南園作為南洋大學的校園。可以說沒有陳六使就沒有南洋大學。陳六使於1972年逝世,享年76歲。
1974年,陳六使銅像安置在南大校園內,供世人瞻仰,同年設立了「陳六使獎學基金」。1998年,在南洋理工大學又設立了「陳六使中華語言文化教授基金」,邀請傑出學者前來講學。1997年12月,香港南洋大學校友會出版了陳六使百年誕紀念文集,以紀念他對南洋大學和本地教育的貢獻。可見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與南洋大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陳六使的塑像天天在「證明」,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就是原來的南洋大學。

圖為陳六使在南洋大學的開工動土典禮上
第四是有海外唯一的華裔館
坐落於南洋理工大學校園內的華裔館,是前南洋大學行政樓,該大樓建於1953年,1999年正式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蹟,也是全球除中國以外,唯一一個專注于海外華人研究的大學研究中心。在華裔館通過其永久館內的展品,對華人身份認同的課題進行探索。成立於 1995 年的華裔館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後於 2011 年重組為南洋理工大學旗下的一個自主研究機構。從成立至今,華裔館一直都是靠私人捐款和政府撥款維持運作,證明大學與中華文化的密切關係。

第五是南洋大學是一個很有人文風味的大學
中國著名作家林語堂曾經擔任過首任校長。據南大校友回憶,南洋大學是一個很有人文風味的大學。南大創校於上世紀50年代,因為歷史因素,當時未能從中國大陸聘請學者,中文系老師多來自港台和海外,像凌叔華、蘇雪林、劉太希等, 建校紀念碑則由佘雪曼所書。現在創辦的大學,很少具有這麼豐富的人文底蘊。只有恢復南洋大學的名稱,才能充分發揮南洋大學的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