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大多數華人家庭還是非常重視華人傳統——宗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這裡的華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注重倫理道德,保留著過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中華傳統節日的習慣。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自稱「福建人」(hokkien 郎),而福建人自古以來有很多很多的神要拜,所以新加坡也承襲了所有的文化習俗。
春節
春節的時候會帶著年貨、紅包走親訪友,橘子是必不可少的,上門拜年,要雙手各捧一個橘子,遞給親戚好友,並道一聲「大吉大利」。對方笑著接過,同賀「新年快樂」。若有小輩,即便是遠房親戚,定會包上2元、6元、10元、20元新幣(金額以親疏為界、視各家情況而定)的紅包,小孩子喜滋滋地拿上,就坐在地上組起了牌局。這些小紅包,家長是斷沒有收回去的道理。

絕不離手的橘子

小夥伴們的紅包扇子
拜年的時候,主人家中會擺出會各式各樣的南洋風味中式點心,放在茶几上,供客人品嘗。我最喜歡的一種甜點叫「黃梨酥」,它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華人在過農曆新年時,不可缺少的年餅之一,也是早期峇峇娘惹的傳統糕餅之一。「黃梨」諧音「旺來」,有招財和好運之意,十分討喜。黃油製成的酥皮包裹著新鮮鳳梨熬成的餡料,輔以八角、丁香來提味,口感妙不可言。
外間市集也有黃梨酥售賣,但比之家庭作坊的工藝確有雲泥之別。因這製作工藝有些複雜,每年過年家家戶戶才費時烘培,我有幸得到一盒,也不捨得一下吃完,總能留到三、四月間,才把盒子依依不捨地清空。

長這樣~

中式點心一角~
新加坡人最喜歡熱鬧。因此新加坡的商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處處張燈結彩、慶賞佳節。
此時是2020年5月,新加坡因新冠疫情而封國。回憶起去年大街小巷的摩肩接踵,真是欣羨不已。我向來愛往人多之處去,愛湊這熱鬧。華燈初上的濱海灣,璀璨奪目的夜景,耳邊縈繞著「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天氣依然炎熱,在室外呆久了難免汗流浹背,去附近的檔口買一顆椰子來小啜,一下子就消散了暑氣。空氣里瀰漫著喜氣洋洋,這是南洋新年的另一種風情。初五迎財神,市區更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特別是濱海灣金沙一帶,拜完財神進賭場小試牛刀的大有人在。

街邊的塗鴉牆也增了新年的色彩

濱海灣花園的新年市集

新年的花燈

噹噹當!!!財神爺的迷弟迷妹們來了

人山人海的迷弟迷妹們
新加坡有一個燈謎協會,每逢節日都會舉辦「射虎」活動,燈謎亦名燈虎,故南洋這個節目,仍保留了傳統的名稱。報謎底也很有儀式感,你需要先報出制謎人的名號- 主持人擊鼓 - 再報出燈謎的坐標 - 主持人再擊鼓,你若是答對了,主持人就會連敲兩下,遞過紀念品。燈謎並不如何難猜,比之家鄉溫州工人文化宮的燈謎活動,當然是淺顯許多。
我是第一個站起來回答的……因為一眼看到「哪吒父子皆英豪「。
秒答引來陣陣側目。

「射虎台」

勤力思考的新加坡人
中秋
去年的中秋也在新加坡度過。其實新加坡人真的很注重儀式感,即使是平常人家,在政府組屋裡也一樣慶祝,邀請親朋好友來到,陳設瓜果月餅,開心閒話家常。常年在外企工作的我此時聽到粵語、閩南話、普通話,倍感親切。電視里播著的是鳳凰台、TVB、新加坡本地新聞,因我初來乍到,這家的長輩們對我的來歷也是抱有些許好奇,但並不唐突。說起中國這些年的發展,亦是連連稱道。飯後,大家品月餅、吃湯圓,我更是有幸由主人家阿公帶著,觀賞了走廊上精緻小巧的盆景和園藝作品。

平常家庭的中秋聚餐

薑汁湯圓~

中秋點燈~
整體觀感
雖然新加坡也慶祝聖誕、陽曆新年,但是商業氣息更加濃厚,遠遠沒有傳統節日來的溫馨。在我和小夥伴們的探索過程中,發現這裡保留了大量道教、佛教等宗教建築,(在宏茂橋一帶的槁林宮就供奉了三王府大人、楊府元帥、大二三爺伯等道教神仙),也有游神、乩童等福建、潮州一帶沿襲的傳統宗教活動。在新加坡國立、南洋理工,也專門開設了當代道教研究等課程。不禁驚嘆,原來在海外,也有一處地方,保留了我璀璨的中華文明。
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願意講華語,也驕傲自己會講華語、寫簡體字。電視里播過央視版的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他們也會追慶餘年、如懿傳、延禧攻略。隨著更多的交流、貿易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東南亞華人回到過中國、尋覓過他們祖先的南洋夢開始的地方。我在此地交心的新加坡、大馬華人,性格中也保留了百年前華人的淳樸守禮,與他們交流相處,只覺得舉手投足之間極有「分寸感」,也會辯證性地看待當下世界格局、中國的崛起於新加坡的發展意義。
正因為這樣的「professionalism」,在這裡工作是輕鬆的,因為你不必在意歐美生活可能面臨的歧視、不必糾結於所謂的「辦公室政治」,所以心是輕的,因為沒有人際關係帶來的負擔、壓力,只要端端正正地做好工作,就好。
哈哈,這種感覺就好像是——看到了百年之前華人全盤接受了西方文化,卻還不曾了解如今的網絡語言、微博熱搜、抽象話等等衍生的亞文化,所以說華語的時候還存留著那傳統的淳樸和謙恭。
雖然還算年輕,我卻是極戀舊的。於我而言,能在離家千里之外,發現摩登格局之中尚存的風俗文化,想像中不一樣的人群,也是一個意外的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