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際攝影節推出的攝影藝術項目「由內而外」,黑白人物肖像照惹爭議,公眾反應兩極化。有人覺得呈現方式創新吸睛,有藝術氣息;但也人覺得照片看起來像靈堂照,像是大災難後舉行大型追悼會。
兩年一度的新加坡國際攝影節(SIPF)去年開始,並將在本月30日落下帷幕。攝影節的其中一個項目是將法國攝影師JR的「由內而外」(Inside out)帶入新加坡,走入社區,用標誌性的黑白人物肖像照作為展覽。
作為攝影節的社區項目之一,展覽在六個地點展出,目前仍展出的地點包括牛車水廣場和位於武吉士附近的馬來文化館。
記者日前接到讀者通報,認為牛車水廣場的攝影展在佛牙寺前,猶如大災難後舉行大型追悼會。
記者之後走訪兩個地點,發現每張肖像高約一米五,寬約一米,牛車水廣場利用木架展出約108張肖像,馬來文化館則貼在文化館外的圍牆周圍,還有禮堂外的玻璃門,共約100張。
受訪公眾反應兩極化,牛車水廣場大多數的受訪者認為照片這樣擺出來「不吉利」,好像靈堂照,但也有一些人認為「無所謂」。反之,馬來文化館的受訪者則一面倒贊好,認為這樣的方式記錄下公眾的不同面貌很有創意及吸引人。
居住在牛車水廣場附近的林富明(71歲,清潔工)說:「我聽人說是展覽,但坦白說,怎麼看都覺得很這樣拍很不吉利,不知道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公眾黃先生(32歲,金融業)說:「雖然這是一種藝術, 但現在靠近農曆新年,看了覺得不吉利。」
到馬來文化館附近走走的李氏夫婦(70歲,退休人士)說,完全可以接受黑白照,不覺得不吉利,「大家應該更開明的接受多元藝術,畢竟我們以前的照片不都是黑白的嗎?」
公眾王先生(39歲,私召車司機)則表示,這樣的方式感覺很新穎,引人注意。「我覺得照片很好地體現新加坡人不同的面貌,以及我們多元種族和社會精髓。」
鄒女士(38歲,家庭主婦)說,肖像的人物都笑得很開心, 「雖然是黑白照, 但這麼多張照片放在一起完全不會給人一種悲傷或不吉利的感覺。」
阿伯指不吉利 要求拿下照片
在牛車水廣場前的展覽會場,一名74歲大伯指拍攝時沒想到效果是這樣,看到後覺得很不吉利,像「車頭照」,而要求把自己的黑白肖像照取下來。另一名80歲老伯則開心表示,為自己的肖像被展出感到自豪。
記者走訪牛車水廣場的展覽現場,遇到兩名肖像照被展出的公眾。
一名不願具名的74歲大伯說,去年受邀參展時,認為是為了藝術,於是爽快答應拍照,但沒想到最後的成果卻出乎意料,讓他非常生氣。
「這真的太不吉利了,像車頭照,看了很不舒服,馬票也被『吃光』了。」為此,他要求將自己的照片拿下。
另一名80歲的老伯陳富成(保安)則為自己的肖像被展出感到自豪,(17日)還特地穿與拍照當天同樣的衣服來看自己的肖像。
「能夠被主辦方選中,把我的肖像展出,我感到很榮幸。」
有公眾建議:或可展出彩色肖像照
一些公眾建議,主辦方可以考慮展出有色彩的肖像。 記者走訪牛車水廣場以及馬來文化館時,不少看展公眾表示,理解黑白是展覽主題,但還是希望看到彩色肖像。
公眾黃先生(32歲,金融業)說,農曆新年將至,牛車水一帶年長人士居多,或許放彩色的肖像比較恰當。
到馬來文化館看展的周女士(49歲,IT技術員)則建議,除了黑白照片,主辦方或許可以加入一些彩色照片,在展示肖像時,從黑白排到彩色,給人一種「帶來曙光」的感覺。
主辦方:尊重不同意見
新加坡國際攝影節總監兼聯合創辦人李錦麗今早受訪時解釋,「由內而外」的主題是希望體現新加坡多元種族社會的面貌,以及配合攝影節主題「出發與抵達」(Departing and Arriving),體現多元性、展望未來和團結一致的精神。
她也說,已有超過1000人參與拍攝肖像照,他們也會在拍攝前向對方解釋拍攝的目的,並徵求他們的同意,展出自己的照片。
李錦麗也解釋為何不用彩色照,這是因為周遭都充滿色彩,黑白照能夠更好捉住公眾的目光。
「我們預料到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身為藝術工作者,我們完全理解並尊重他們的意見。」
記者:黃俊賢 胡慧音 李妙楠
剪輯:塗汶聲
攝像:李妙楠
編導:李妙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