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有研究團隊預測新加坡疫情可能會在6月28日結束,政府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說,我們不應抱著疫情將在6月結束的心態,提前慶祝,而是應該保持警惕。
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數據驅動創新實驗室,根據全球131個國家的官方數據, 利用傳染病模型中的「易感者-感染者-痊癒者」(SIR)模型估計疫情周期曲線,進而預測各國疫情的結束日期。

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
該研究團隊根據截至4月25日的數據,預計本地疫情會在5月5日到達高峰,之後開始出現減緩,並預測我國疫情可能在6月28日結束,在8月出現最後一起確診病例。
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5月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儘管社區感染案例的數量在減少,但我國仍未走出困境。這是因為仍有無關聯病例浮現,而每一起無關聯病例,都意味著病毒仍在社區內傳播。

他也指出,儘管有研究團隊以數據模型幫助人們了解疫情走勢,但我們不應抱著疫情將在6月結束的心態,而是必須保持警惕,因為每一次無關聯病例都可能形成感染群,並造成新一波的感染。
有分析人士告訴隨筆南洋,這種以現有數據來預測未來走勢的數據模型,可能無法展現目前並未反應在數據內的一些問題。
例如,在中國抗疫最艱難時期,有誰會想到未來疫情的「震中」會轉移到歐洲和美國?
目前,歐洲和美國的疫情已非常嚴重,這反應在了數字中,或許能對未來走勢做一定程度的預測。但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我們並沒有看到非常嚴重的數字,這是因為疫情滯後,還是數字滯後呢?如果更多第三世界國家未來爆發疫情,會不會對新加坡造成第三波輸入?

而做出相關預測的研究團隊也通過網站強調,有關數據只供教育和研究領域用途,當中可能出現誤差,由於各國的疫情錯綜複雜,不斷演變,模型與數據無法準確反映現實情況,因此也促請各界不要對疫情結束的預測日期過度樂觀。
研究團隊也指出,基於冠病疫情瞬息萬變,以及各國政府採取不同的抗疫措施,他們所依據的「鐘形曲線」會每天更新,因此疫情結束的預測日期也會隨時出現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