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由來
種族和諧日這麼一個聽起來友愛又溫馨的節日,實際上有一個充滿腥風血雨的起源……
1964年7月21日,新加坡發生種族暴動,馬來回教徒在政府大廈草場舉行慶祝穆罕默德誕辰後,由2萬5千名回教徒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遊行到加泠煤氣廠時,隊伍中有人向在旁觀的華人發出挑戰,華人也不客氣反唇相譏,雙方馬上打了起來,一場血腥的種族衝突開始。當晚,新加坡警察總監宣布從9時30分起全島戒嚴,直到8月2日才完全解除。在九天的衝突中,有22人被殺,461人受傷。


為了避免種族衝突重演,政府把每年的七月二十一日定為種族和諧日,提醒國民不分種族、語言和宗教,能夠團結一致,為新加坡做出貢獻。
02 活動
培養種族和諧意識,都是從娃娃抓起。在種族和諧的這一天,新加坡各校都會有許多活動,讓學生明白種族和諧的重要性。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讓學生們都穿著自己或別的民族的傳統服裝上學。


馬來服裝

中國旗袍


印度紗麗
學校也會設計許多活動促進各個種族互相了解,例如學校里印度的孩子會叫同學如何把6米長的紗麗 (印度族的傳統服飾) 纏成美麗的衣服,馬來人教華人如何製作馬來糕點,中國孩子則教大家如何寫書法,或介紹漢服知識等。
小編也在學校組織了一場種族和諧日活動呢:



這個活動叫「繡球擂台」
欣賞一下同學們帶來的創意表演吧 都和宣傳種族文化有關哦


傳統服裝真的都超美的
03 獨特的多元種族社會
新加坡社會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一直都有多種族多文化共存著名。其中華族(漢族)為占總人口的74.1%;馬來族占13.4%;印度族占9.2%;余者為歐亞裔/混血,占3.3%。雖然新加坡絕大為華人,但國歌仍然用馬來語演唱,官方語言是英語。在學校里,英文教育起到了絕對主導地位。這樣的話,不同種族之間也能有一門共同語言來交流。
在生活中,新加坡地鐵上的廣播播放著4種語言的語音信息,大街小巷上也能看到其他語言的指示牌。

在新加坡也很容易吃到各種地道美食,不僅僅是中餐,馬來餐,泰國餐,印度餐,越南餐……




新加坡的公共假日也隱藏著多元種族的特點,例如屠妖節、衛塞節、開齋節、春節等,都融入了每個民族的影子。



新加坡的學校每一天都在培養孩子們的種族意識。新加坡的學生從幼兒園到高中,每天在唱國歌之後都要念信約,信約的其中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強調「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包括今天的這些節日、服裝、飲食、民族傳統遊戲等等,就是要在兒童社會價值觀的塑造期,以這些外在儀式和形式,把種族和諧的理念深深根植,加以內化。不僅僅是學生,每個國民也應該將種族和諧的理念根植心中。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出席種族和諧日時說道,新加坡過去40年沒有發生種族暴動和其他種族事情,是非自然產生的。所以比起隱藏種族衝突的歷史真相,新加坡政府將種族衝突事件發生日作為全國的紀念日,讓大家牢記歷史教訓,珍惜今日的種族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