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晶與網民針對組屋價格在臉書上展開辯論。(海峽時報)
作者 許耀泉
前天(12月16日)清晨五點多,紅螞蟻還沒睡醒,總理夫人何晶已經在臉書上與網民談起蘋果的價格。
蘋果只不過是何晶借用的比喻。她費了一番心思、是想借蘋果深入淺出解釋人們近日熱議的政府組屋究竟如何定價,售價是不是國人能負擔得起的。
蘋果和組屋之間有什麼相同之處,看何晶在七百多字、以「哎喲喲」開頭的貼文中,如何解釋。

蘋果的價格,也能用來比喻某個民生課題?(聯合早報)
何晶先指出,買蘋果的人無論是選擇吃或不吃,還是把蘋果切片後烘製蘋果派供家人享用,甚至留下種子種出蘋果樹,收穫更多蘋果,其實已經買下並擁有了這個蘋果。
因此,蘋果對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價值,加上市面上蘋果有上千種,該如何為蘋果估價?
「計算蘋果市價的一個方式,是參考相似的蘋果最近的交易價格。 另一個方法是計算蘋果派的售價,再計算出一顆蘋果是否值那麼多錢。
但如果我們已經快餓死了,而市面上只剩下一顆蘋果,我們可能會支付更高價買下。
我們也可能喜歡這顆蘋果的顏色、形狀、甚至其他『能帶來好運』的特徵,而願意多付點錢。」
讀到這裡,如果蟻粉將「蘋果」替換成「組屋」,「蘋果派的售價」換成「組屋售價」,就能理解何晶這番比喻背後的含義。

何晶如此「滔滔不絕」,其實是在回應一名網民Serene Ho在12月14日發出的貼文。Serene當時說:
「何晶說我們並不擁有自己的政府組屋,我們只不過是在長期房契下租用組屋而預先支付租金。既然組屋不歸我們所有,我們為什麼還要繳納房產稅?」
原來何晶早在12月13日的臉書貼文中,就搬出了「租房論」來解釋組屋定價。當時她說:
「人們可以把組屋售價視為是一次過還清擁屋一段時間所需的費用。」
例如,買下一間售價36萬新元、房契剩60年的三房式組屋,就好比在接下來的720個月內支付每個月500元(今日幣值,未將通貨膨脹計算在內)的「房租」。
如果是一間全新的99年房契的預購組屋,售價為35萬6400元,那房主在接下來1188個月內,就好比在支付每個月300元的「租金」。
「今天支付的500元,跟50年或99年後繳付500元不一樣。先付清房價基本上確保我們即使在收入因退休而減少時,仍有一瓦遮頭。同時,我們也可以放心,不必因為無法預測的市場因素而在工作生涯里償還不斷增加的『房租』。況且,如果經濟表現良好,島國保持安全穩定,信心指數維持在高水平,我們的房產將在我們有生之年增值。」

蟻粉只需將網民的貼文和何晶的上述比喻對照一下,就能看出為何該網民會「有看沒有懂」。對該網民來說,總理夫人就是在說組屋買家都是「租客」。
何晶的貼文中有進一步為自己的「租房論」作補充。她說:
「這並不等同於提前支付租金,也不等同於我們就是租客。」
她接著花大篇幅解釋說,這是因為當組屋市場價上揚時,屋主一旦賣掉組屋,就會得到投資收益。如果真的是租客的話,根本是賺不到這些收益的。
她還說,別忘了政府經常會給組屋屋主發出各種津貼,這些都是只有屋主才能享有的,租客絕對與津貼絕緣。
何晶指出,她的「租房」論只是一種比喻,在現實生活中,買家依然是組屋房主,可以享有資產增值的投資收益,也能享受津貼,自然也就要盡一份身為新加坡人的義務——繳稅。
「不要為了不繳稅而找藉口。繳稅是所有人的義務,以便為必要的公共服務籌集資本。我們不可能一方面要求低價房屋和免費教育,卻完全不繳稅。就如年紀大的德士司機常說的:『有病咩?天底下哪有可能什麼都免費?』」
何晶這兩番解釋,其實源自於近日關於政府組屋價格的議論。

興建中的政府組屋。(檔案照)
建屋局在12月7日公開預購組屋總開發成本後,引發了非選區議員梁文輝和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在臉書上的辯論。梁文輝認為,政府不應該將國有土地價格算在組屋售價內,這樣就能大大降低組屋售價,讓人們更負擔得起。
沈穎於12月11日回應梁文輝對於降低組屋價格的提議回應說:
「進一步增加住房津貼須仔細與其他緊迫的開支重點權衡,而梁文輝提議政府可以少收建屋局所須支付的土地費用,就等於應用更多儲備金。但是政府已數次解釋國有土地是國家儲備的一部分,若建屋發展局不以土地的公平市價償還國家儲備,這實際上會減少國家儲備的價值,對這一代和後代都是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