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部長黃循財建議,通過包容、信任和妥協來改善新加坡的多元種族相處模式。(海峽時報)
作者 紅螞蟻團隊
雖然歧視和冒犯種族的言行並不常見,但它一旦出現,會造成真實的傷害。
「當它們出現時,那種傷害是真實的,不能淡然處之,說『只是隨口說說』或『玩笑話。」
財政部長黃循財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和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聯辦的「族群與種族主義」(Race and Racism)線上論壇,針對近期社會熱議種族歧視事件的現象作出回應。

財政部長黃循財。(通訊及新聞部)
黃循財指出,在一個多元種族社會,少數種族難免會活得比較辛苦。因此,華族應該多盡一點力讓少數族群安心,體恤對方的需求和感受。
他建議通過包容、信任和妥協來改善新加坡的多元種族相處模式。
「沒有一個族群能夠事事如願所償,但各族通力合作,我們能夠造就的必定更多,強過我們只關注自身利益的作法。」
「我們不應該堅持為自己的族群爭取最大的利益和權利;或將任何妥協視為必須受到批判的不公不義;或無限放大任何有冒犯或侮辱之嫌的言行。」
黃循財說,這麼做只會煽風點火,激起敵意和報復心理。一旦走上這條分裂族群的道路,少數族群不可能獲勝,華族則會極為不滿。
黃部長還有以下重要談話:
特選學校

南華小學的學生根據活動紙的任務在特選40展找資料,通過遊戲增進他們對特選學校的認識。校友也回校為學弟妹做講解。(聯合早報)
「我希望那些批評特選學校的人能夠想一想:如果我們的母語在說和寫大不如前,新加坡華族、馬來族和印族的文化都凋零了,我們的社會真的會變得更好嗎?「
「這就是我們設立特選學校的原因。它們曾經是華校,我們設法保留了一些氛圍,賦予新生命,以便培育足夠的雙語和雙文化學生,讓他們能夠駕馭中英文。」
「我們在幾所學校推出計劃,讓學生能夠強化馬來文和淡米爾文,培養他們在雙文化上的興趣。我們也有馬來回教學校、其他語言的媒體,以及繁多的華族、馬來族和印族文化機構,包括華樂團、馬來文化館,以及印度純藝術協會等。」
「難道這些都不應該存在?只因為它們傳承了族群文化,並沒有將其他群組、其他語言、其他文化和其他傳統包容在內?顯然不是,因為這與我們在《信約》中所說的『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完全背道而馳。」
華人優勢

(海峽時報)
「我們必須意識到,新加坡的華族社群並非單一群體(monolithic)。有時候人們說新加坡出現『華人優勢』。有些偏見或者盲點,是華族社群必須意識到並改進的。」
「但是大家必須認識到,我們依然有一整代的華族新加坡人,對華文更感親切和自在,而不是英語。他們認為自己在一個說英語的世界中處於劣勢。他們感到自己為了促成多元種族社會,已經失去了很多:華校、南洋大學、方言等等。他們會問:『你說的華人優勢是什麼?』因為他們根本一點兒都不感到優勢。這種標籤自然讓他們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