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中學生放學情況。(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日前,一個在網上瘋傳的視頻引起熱議,不到一分鐘的片段讓不少看過的人瞠目結舌。
影片中,有一名十幾歲男學生在課室里與男教師爭吵。當教師對他大喊「不要罵我」時,這名學生湊向前並拉下口罩回嗆「你能拿我怎麼樣?」
教師後來警告說「別罵我髒話」,學生卻用手指著教師嚷道「真沒意思,別來煩我!」
教師氣得大聲告訴男生別碰他,豈料男生也大聲說:「管好你的嘴巴。我現在就要了你這條命!」
校方聖安德烈中學上周三(24日)明確指出,校方嚴肅看待不尊重教職人員的行為,涉事學生已經受到紀律處分,學校也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繫,共同輔導和指導學生。
這對師生為何會在課室里「對峙」,具體原因目前仍不得而知,但這名學生對待教師的語氣和用詞,顯然帶有明顯的恐嚇意味。 一名家長上周就針對這起事件投函《海峽時報》。

(海峽時報)
他在這篇題為《教職人員如今必須在什麼樣的學生紀律環境中工作?》的信函中寫道,姑且不論視頻中的學生心中有何不滿,他的行為確實令人震驚。
「(學生)反覆的嘲諷乍看不像是一時衝動所致,反而像是有意侮辱教職員的行為。」
該名家長也點出,更令人心寒的是,影片中的學生在事發時似乎都在大笑,甚至為這名肇事的同學歡呼。即使校方表明這名男學生將面對紀律處分,但對於其他歡呼的學生,校方又會採取什麼行動?
他最後提出一道疑問:
難道影片中所反映的,是目前教職員須有心理準備得面對的教學環境?這是否又是現今中學生普遍的紀律水平? 教師:管教學生的權力越來越小

受訪教師認為,能管教及糾正學生的權力越來越小,因為越來越多家長傾向防禦的態度,一旦有事情發生都會自動偏袒孩子。(海峽時報)
紅螞蟻確實很好奇,如果其他學校的班上也有這樣的叛逆學生,教師又該如何應對?
本地教師告訴《今日報》,雖然恐嚇、霸凌或騷擾等較極端的行為在本地仍屬罕見,但他們各自都曾遇到一兩個較棘手的情況,需要其他教師或學校管理層介入幫忙才得以解決。
一名只願被稱為「莎莉」的中學女教師透露,她的同事曾被學生當眾大吼。
「那名學生原本在一間無人的教室的教師桌上睡著,之後被教師叫醒,令他感到不滿。於是他醒來後要找這名教師,剛好教師正在教課,他就直接闖入課室,對那名教師大吼。」 莎莉說,由於她認識那名學生,於是事後她被要求介入給予支援,最終總算讓學生平復情緒。
另一名在理工學院教書、執教鞭超過20年的教師蘇珊則發現,許多學生雖然犯下違規或反抗的行為,但因事態不算嚴重,通常都會「逃過一劫」。
她認為,這是因為教師們知道管教學生作用不大,還不如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她還說,教師能管教及糾正學生的權力其實越來越小,因為越來越多家長傾向採取防禦態度。一旦教師給予反饋,家長自然就會站在孩子的立場為他們辯護。
蘇珊說: 「家長會對教師採取對立(confrontational)的態度,有些甚至會審視教師。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很清楚知道,他們背後有父母撐腰。」
久而久之,又豈會尊師重道?
教育部:校園公然挑釁無禮事件鮮少發生

教育部指出,公然蔑視或粗魯無禮的校園事件,多年來都維持在低水平。(聯合早報)
幸好,像視頻中那樣與教師「對峙」的極端行為,在本地校園並不常見。
被詢及教師在課堂上會否經常面對威脅、恐嚇以及其他造成混亂的情況時,教育部回覆說:
過去幾年,在學校里公然蔑視或粗魯無禮的事件持續偏低。
儘管如此,教育部指出,學生對教師無禮的行為不能被寬恕,也會被視為學生行為不檢,會按照學校的紀律守則採取嚴厲行動。
(30日),教育部長陳振聲宣布,教育部與衛生部合作推出一個全新數碼平台,提供學校的教職員及非教職員有助於保障精神健康的貼士及方法。
該平台主要是為解決教師工作上的壓力,如因工作繁忙而出現過度透支(burnout)的情況,或如何更好地應對工作量等。不知平台上是否也能為教師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更好地管教學生的資源?

(海峽時報)
再過兩天就是教師節了。
如今在課堂上,教師要得到所有學生的崇敬,早已不像早期那麼容易,更談不上「教不嚴、師之惰」。
紅螞蟻認為,縱然不是所有家長都像上述教師所形容的那般,會先偏袒自己的孩子,但要改善孩子的行為,避免他們出現粗暴或無禮的舉止,確實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職責。父母與教師如何多管齊下聯手教育學生,值得深究,應該不會有「一刀切」的解決方案。
教師當然也可適當地調整方法,必要時也應尋求援助,以免催生「我只是來教書」的觀念,或對學生的違規行為選擇視而不見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