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有一種自然遺產,我們每天與它照面,卻不知道它的珍貴。
那就是樹。
本地每天砍下50至100棵大樹,有時是為了土地開發,有時是因為樹木病了而必須砍下。這些樹木都有上百公斤重,每棵樹約4米長、50公分厚,它們被送往本地僅有的三四間鋸木廠,進行鋸切、窯干脫水等過程。
家具行Roger&Sons行銷負責廖彩君(28歲)說:「被砍下的樹木進到鋸木廠,最少也要兩個月時間處理。先是切塊再放到窯干間進行至少六個星期的脫水,再擺放到外面等待木塊適應環境,品質穩定下來。」
她進一步解釋:「只有這樣(木頭)才能被送到木匠手中,製成家具等,而每一根木,能製造出約十件家具。」
由於新加坡沒有空間存放這麼多倒下的樹,再加上購買本地木製品的人少,所以被砍下來的樹木只有一半由鋸木廠收購製成家具,剩下的一半則被攪成碎木鋪在公園當肥料等。
這就是新加坡樹下半生的命運。
本地木材工業和家具行業目前分別有約3000及8000個工作崗位。其中,專做客制化家具的家具行Roger&Sons致力於使用本地木製造大小件物品。
廖彩君說:「目前已研究確認可使用的本地樹有四種,青龍樹(Angsana)、楝樹(Khaya)非洲紅木、雨樹(Raintree)、香灰莉木(Tembusu),每一種木紋與特性不同。我們會鼓勵顧客儘量使用本地樹製作特製家具,以讓新加坡的樹木可以延續生命,減少浪費。」
「新加坡樹的木製品比較貴,其實貴在人工費,唯有當需求提高,才能減低價格。我們也積極舉辦講座,讓更多人認識現況,進而珍惜這些新加坡種植 、新加坡製造(grown in Singapore and made in Singapore)的木產品。」
Roger&Sons今年首次與新加坡文化遺產節合作,舉辦工作坊和鋸木廠參訪,讓更多人接觸樹這個本地的特殊自然遺產,了解樹木下半生的命運。
新加坡第十九屆文化遺產節於5月2日至29日舉行,國家文物局今年與多個合作夥伴開辦超過120項活動與節目,讓公眾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