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在買家參觀建屋局的組屋模型。(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新加坡一個網絡媒體日前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加坡13個適合中途轉業者的高薪工作」的文章。除了醫療人員如護士、物理治療師和室內設計師等,房地產經紀也毫無懸念地榜上有名。
說毫無懸念,是因公眾普遍對房地產經紀的既定印象就是,一旦投身該行業就能擁有美好「錢」途,不但能撈得風生水起還能開名車戴名表。
報章上也不時會看到有房地產經紀憑藉完成的交易,一年就有六至七位數的佣金入帳,加上房價攀升、預購組屋供不應求,儼然使這份工作成了「黃金飯碗」。
房產經紀人數10年增4.4%
根據房地產代理理事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1月1日,新加坡共有3萬4427名註冊的房地產經紀。
過去兩年有4487人加入房地產業。相較之下,2020年僅吸引的744人,很可能與當年疫情暴發導致房地產經紀考試被取消有關。
若按年份來看,2022年初有3萬2414名經紀,2021年有3萬零399名經紀。
在新加坡數家大大小小的房地產公司中,以博納產業(Propnex)旗下的房地產經紀最多,達1萬1667人,占業界總人數的約38%。
博納產業總裁依斯邁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房地產領域能持續具吸引力,是因為即便經濟形勢存在不確定性,仍無阻新加坡人購屋的需求,包括尋找轉售組屋的年輕情侶或是計劃「升級」至私人住宅的買家。
他補充說: 「(新加坡人)探尋新出售的住宅已成常態,這也為每個新的房地產經紀提供平等機會,在該領域開展事業時為他們的親友服務。況且,如今剛入職的房地產經紀對經營社交媒體十分擅長,可採用當前的營銷工具觸及客戶。」

博納產業總裁依斯邁說,即便經濟形勢存在不確定性,購屋的需求仍在。(海峽時報)
房地產領域整體發展良好,似乎是不爭的事實,但看似風光的背後,並非人人都能如常所願地分到一杯羹。
佣金不等於月薪 營銷成本並不低
房地產平台Stacked Homes去年在一篇分析中,就通過房產交易額來估算出房地產經紀的薪資水平:
2021年,新加坡住宅銷售額達764億新元,若扣除集體銷售額則約為752億新元;
據悉,房地產經紀每完成一筆交易,能抽取2%至3%的佣金,若以2.5%佣金(新推出住宅)及1%佣金(轉售交易)來計算,總佣金為11.47億新元;
再假設業內只有兩成房地產經紀屬活躍(active agents),以2021年的3萬零399名經紀總人數來計算,就相當於只有6080人積極經營事業,即每名「積極」的經紀一年可賺取高達18萬8000新元。
不過,預估終究是預估,天底下當然沒有這麼好的事。
ERA產業曾在2015年發布一組數據揭露,當年該公司的前300名最高收入者,每月總收入中位數為1萬1686新元,換算為一年達14萬零232新元。
換言之,18萬8000新元的數字算是極為樂觀的,這一行全靠本事,業內必然會出現收入懸殊的現象。

一名房地產經紀錄製視頻,為客戶介紹新住宅。(海峽時報)
此外,為了要拓展事業尋找新客戶,營銷花費是不可省略的一環。
目前,房地產經紀有許多管道讓潛在買家認識自己,包括傳單、網上廣告、社交媒體、在房地產平台進行宣傳等。
但有分析指出,一些房地產經紀每月投進營銷的成本,可高達1萬新元,多少人又能回本並從中牟利?
行家:一年若沒有成交至少三宗難以維持
眾所周知,每個房地產經紀都是自己的老闆。即便工作時間靈活,但如果沒有定期有生意做(即完成交易),也可能出現收入不穩定的情況。
合登集團(Huttons)旗下經濟行Navis的管理合伙人Stuart Chng 告訴《海峽時報》,一個房地產經紀的行銷策略和開支等,是決定他的收入的幾個主要因素。

(聯合早報)
他也提到關鍵性的一句:要取得成功,房地產經紀需要投入很多心血。
除了上述提及的營銷手法,房地產經紀的「謀生之道」,當然也取決於完成了多少宗交易。
某房地產公司的一位匿名老闆接受《商業時報》訪問時就說,他認為擔任一個房地產經紀,每年至少要達成三宗交易,如果少於這個數量,可能就會因需繳付執照、機構、行銷及平台費用,而變得入不敷出。
他甚至預計,行內可能有高達半數的房地產經紀,一年裡連一宗交易都沒法完成。(紅螞蟻猜想,當中一些人可能只是兼職。)
就算達成了上述「最低交易量」,也不代表房地產經紀就可以在家閉關翹腳。
畢竟,在完成轉售交易後,房地產經紀一般要等三到六個月後才會收到佣金;若是完成新住宅交易,可能還得等上六個月至一年才會收到錢。

業界人士認為,房地產經紀應每年至少達成三宗交易。(海峽時報)
因此,從找到潛在買家到找房子,直至成功完成交易,就算能收成豐碩的果實(可觀的佣金),過程還是得賣力付出。
間中,一些房地產經紀還必須在某些業績低落的月份,承受「零收入」帶來的壓力。
套句老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從事房地產工作並不一定比其他行業來得更風光。
房地產代理理事會2013年的數據就顯示,當年共有3萬1040名房地產經紀,也就是說,從事房地產業的新加坡人在10年間僅增加了4.4%,另謀高就者顯然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