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一名中國富人在新加坡中部一次性買入20套豪華公寓,總價值高達8500萬新元,還有一名中國富人花了6000萬新元購置了四套公寓,中國富人購買新加坡豪宅市場,已經成為外國買家的第一大主力,比第二大買家馬來西亞購買數量的兩倍還要多。
新加坡,一個國土面積僅為728平方公里的國家(領土面積世界排名196),卻擁有595萬人口,人口密度世界第三,人均GDP為7.95萬美金世界第七,人均PPP為13.1萬美金世界第三,是非常富有的國家。

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將新加坡逐出了聯邦,一座貧困潦倒的小城市,憑什麼成為今天的大贏家,一切得從教育說起。
新加坡很重視教育,每年教育的支出僅次於國防,占財政支出比例20%以上,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教育制度類似英國式制度,除了各語文類科外,均以英語為媒介語言。一般修讀完十到十一年的中小學後能選擇到初級學院、高中或理工學院就讀,前兩者半數以上能升上國內大學。新加坡有五所理工學院與三所大專學府,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都是亞洲頗具盛名的學府。由於採用英國式教育系統,因此不少學生亦選擇前往英國或澳大利亞升學,學校亦能直接協助同學以UCAS系統申請英國院校。
但是教育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培養人才也不可能是一天兩天,2002年,一套名為《小孩不笨》的新加坡電影就反應出了教育的種種困境。

電影講述了三個讀書成績都不好的小孩劉國彬、洪文福、邱達利在進入EM3這種「後段班」之後,小小的心靈才逐漸的感受到殘酷的現實社會對小孩也沒有優待。老師的看不起、同學們的輕視以及父母們的期待都使得他們非常苦悶,三人也在一起成了最好的朋友。
三個孩子,所處的家庭也是不同的,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完全不一樣,國彬的媽媽給孩子的壓力最大,奉行嚴加管教的方式,對國彬喜歡的繪畫一點也不重視,文福的媽媽因為丈夫坐牢,一個人努力支撐家庭而無暇去管教他,採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態度。達利是生在有錢人家的小孩,做事沒有主見,什麼都聽母親的,過的也是一團糟。
電影很多細節都對新加坡教育制度批評為過分依賴制式教材,不鼓勵個人獨立思想空間,強調以考試方式來區別學生素質(升學至上主義),貶低其他的學習方式及職業的貢獻。

經過各方努力和推動,新加坡教育更上了一個台階,培養出了一批一批的人才,而人才帶來了今天新加坡的大豐收,已經成為世界第三的金融市場,世界第三的煉油及交易中心,世界最大的物流樞紐,鑽油平台製造和船舶修復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