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近本土病例呈大幅上升趨勢,獨立時政評論員蔡裕林對此著文分析:
新加坡採取的與疫共存,不是躺平,而是必須依據醫療科學。因為如果失去科學依據或者醫療科學提供的專家研判不準確,更不必說不可靠,那是會出大問題的。
這樣的決定既有科學依據,也有政治正確和政策正確的考量。目前是疫情的轉折點,能否轉變思維看問題至關重要。

從近期疫情確診病例增加,需要氧氣和加護病房的數目一直保持穩定,這就是新加坡的預期也提供了觀察疫情變化的重要參照。
近期確診病例上升,看似超出預期,其實不是這樣。因為據新加坡的統計數字說明,疫苗對德爾塔病毒只有40%的有效。也就是說,100個人打了疫苗後,只有40個可免疫,其他60個人仍有可能確診。
這就意味著,接種疫苗越多占比越大,被感染的人數也就會越多。數據也說明即使這些人確診,占97%以上的病例只是輕症或無症狀。這就是邁向新常態所需的疫情演變趨勢。
這一趨勢如能維繫,即意味著冠病將真正成為地方性流感。
編者按: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之大,人類歷史何曾有過。經過疫情痛擊後的新加坡,將會以一種怎樣的心態和姿勢迎接未來、化危轉機?
下文完成於2020年3月,目前已被收錄在蔡裕林今年5月8日出版的《新加坡抗疫紀事》一書中。
冠病19對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對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摧殘,可怕之情觸目驚心,更讓人擔心與摸不透的是,這病毒還不知會帶來多久多大的傷害。如此情景,人類歷史何曾有過。
儘管世人不分國界、種族、文化,無不在病毒的肆虐下慘遭蹂躪,科學家和醫療專家更是爭分奪秒試圖找出克制病毒的方法和疫苗。但可悲的是,作為國家領導的不少政治人物,既沒有負起抗毒防疫的職責,更沒有承擔領導或配合國際力量,共同應對冠病的來襲。反之,儘管面對可怕的病毒,卻仍有政治人物還在各自算計著如何撂倒政治對手。

(圖源:Unsplash)
這樣的局面意味著,疫情肆虐期間的每個人、每個國家都得分辨真假,立足科學理性,找到應對病毒與疫情的路徑和方法。不論是成功與失策,都必須在不斷探索與總結經驗中邁向未來。
作為個人,在疫情的圍攻中,是得是失,有沒有經一事長一智, 顯然沒有標準的答案。但面對可怕的病毒與揮之不去的疫情,經過這 一時期的衝擊,總會有所感悟與取捨。這就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想走的路。這條路取決於你站得多高,望得多遠,看得多寬,想得多深。
作為國家,能夠成功或順利跨過這一劫,說明做了該做的事,老天還算眷顧你。倘若搞得人命傷亡慘重,疫情揮之不去,那也得面對坎坷與不可測的未來。世間事,耍賴與無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且說新加坡應對疫情的進程,基本上可概括為基調中肯,踐行欠准,雖非失敗卻代價巨大。如此戰績,一方面提供了新加坡藉以堅守治國理念和應對疫情的路徑與方法以面對未來;另一方面也敲響了代際領導更新的警鐘。因為從李光耀時代向後李光耀時代過渡之際,這次大考的成績並不出色。新一代想要秉持先輩的理念和精神開創後李光耀時代,努力不等於能力。這不論是延續小國大外交,還是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加坡。

(圖源:新加坡旅遊局)
新加坡既然走出了這樣一個格局,面對未來就不得不更加用心和努力以化解迎面而來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冠病疫情。如今的疫情還處在阻斷措施實施後向好方向發展的階段。儘管本土社區疫情和客工宿舍病例受到控制,但湧現新一波疫情的內外環境並沒有完全改變。
接下來,新加坡要如何應對另一波的疫情,依然是一個非常尖銳與棘手的課題。原因在於全球疫情並沒有在完好受控之下,就開啟了恢復經濟和社會活動。這意味著,引發下一波嚴重疫情的風險不容小覷。
新加坡作為環球都會與交通樞紐,人流物流的頻密程度已是世界排前。因此,開放雖是必然,但要如何開放卻必須是有條件和選擇性的。這一點,新加坡政府從5月初起就已逐步設定指標與選項。就新 加坡領導團隊應對具體棘手問題的能力,應可從容以對。關鍵在於如 何確保輸入型病例的防控與避免社區,特別是客工再次被感染。
面對未來。新加坡即使戰勝了冠病19,也得隨時做好準備應對下 一次不同的「瘟疫」來襲。回顧新世紀以來的大流性病的一再湧現,誰也無法確保新的病毒何時再現。這就意味著,通過應對冠病19的踐行,新加坡不僅須得學會更多,而且還須洞悉在突發疫情面前,如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重啟經濟。冠病19對新加坡經濟造成的破壞,是自立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這是因為在長達半年多的疫情肆虐下,儘管初期我們堅守維續經濟活動,卻依然面對疫情全球化帶來的慘重損失。航空業、旅遊業首當其衝;緊接著封城鎖國的一再出現,產業和供應鏈隨之中斷與扭曲,再來就是供應與需求的脫節與急速下降,導致新加坡在第一 季的GDP增長受挫(不同領域表現不一)。進入第二季度後,更因實 行阻斷措施,只能保持占百分之二十的必要服務領域和行業,4月21日後更下調到百分之十五,這無疑是讓新加坡的經濟難上加難。
如此情狀,新加坡該如何走出經濟衰退,重整經濟結構與發展步伐,顯然已成新的燃眉之急。但已被打亂的國際市場和大國博弈傾向日益尖銳的格局,卻預示著未來不僅經濟結構的重新布局面對不同的考量與挑戰,更必然深受政治博弈的外溢效應而須具備新的視野與定位。

新加坡要如何走向這樣一個全新的世界,取決於如何設定宏觀、中觀和微觀的戰略與策略。慶幸建國前輩為新加坡打下堅實的基礎,有著豐厚的貯備,得以讓這屆政府作為化解危機的戰略資源。加上疫情期間,緊握經濟和市場湧現的新機遇,既為拯救經濟助力,也為未來經濟復甦創造條件。數碼經濟、網絡營銷、居家辦公、在線學習, 無疑成為這一波疫情最有價值的附加產物。
面對未來,新加坡確實具有與眾不同的體制和資源優勢,但經過疫情痛擊後的新加坡,從國家領導到普羅大眾,將會以一種怎樣的心態和姿勢迎接未來,能否化危轉機,只能拭目以待。
一句話,新加坡要打造成一個怎樣的國家,就需要怎樣的人民。
「必須認清為了生存,我們必須保持邊境開放;為了蓬勃發展,我們必須與世界接軌;為了繁榮,我們必須成為全球經濟的樞紐。因此,交通部的使命是建立將新加坡人聯繫在一起,將世界帶到新加坡,以及將新加坡帶到世界的物理連接。」
2020年8月14日,時任交通部長王乙康在談到新加坡的命運時如此表示。
《新加坡抗疫紀事》講述了新加坡在2020年面對疫情的反應以及政府、民間團體如何應對挑戰、全民上下抗疫的過程。本書於5月8日起陸續在各大書局上架
已上架的書局包括:友聯書局、友誼書齋、紀伊國屋書局烏節、卓爾書店和大眾書局(包括百勝樓、大巴窯、裕廊坊、馬林百列、長堤坊、納福坊、淡濱尼和NEX的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