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秋榮(左)和王樹蘭帶著睿智的人生觀經營古早味薄餅攤。
(新加坡12日訊)香濃的豬油味,豁達的人生態度,這是很多食客對惹蘭勿剎白錫熟食中心「平記薄餅」的印象。
年近70歲蔡秋榮和太太王樹蘭一起守護著小小的攤位,當了50年小販的他堅持所有材料親手製作,每日為顧客送上數十年來味道如一的古早味薄餅。
兩人最近萌生退休的念頭,這讓老顧客們更加珍惜每天吃到的熟悉味道。
每天早上親手炸豬油,這是平記薄餅攤主蔡秋榮50年不變的堅持。
他說這是薄餅該有的味道,不然薄餅吃起來不會香。
親手炸豬油
「豬油很貴,而且要自己去炸,很花功夫。」
蔡秋榮(68歲)嘴上總是這麼說,卻日復一日重複這炸豬油的繁雜程序,就算身邊有人批評豬油不健康,也沒有動搖他對古早味薄餅的堅持。除了豬油,沙葛、雞蛋、豆芽等材料也是由他和太太王樹蘭(69歲)一手包辦,絲毫不馬虎。
蔡秋榮是在19歲那一年向朋友學做薄餅,然後駕著機車在大街小巷兜售,後來政府不允許他繼續「跑地牛」,他便轉到新世界擺攤,80年代開始在惹蘭勿剎的白錫熟食中心營業,一直賣到現在。
他和太太每天早上10點多從宏茂橋共騎機車來開檔,晚上一起回家。兩人說已經挨過了努力賺錢供孩子讀書的苦日子,現在當小販是「開心做」「過日子」,處於知足常樂的階段。
王樹蘭說:「現在我們兩個人做,兩個人吃,兩個人花,過得去就好。」
很多顧客前來光顧時,都會跟健談的二老聊上幾句,大家除了在這裡吃到美味薄餅,也從兩人睿智豁達的人生態度學習做人的道理。

薄餅是許多新加坡人喜愛的小吃。
考慮明年退休
二老考慮明年退休,最捨不得一群老顧客。
蔡秋榮告訴記者,他與國家環境局的租約將在明年4月底到期,兩人興起了退休的念頭,或許明年5月起就不做了。
他說:「我們大概做到檔口的租約到期就不做了,可能不續約了。」
蔡秋榮指出,年紀漸長後體力大不如前,加上營運成本越來越重,讓他們不得不認真考慮退休。而兩人心底最放不下的,便是幾十年小販人生培養起來的老顧客。
王樹蘭說:「捨不得也沒辦法,顧得了一時,卻顧不了一世。」
由於兩人並沒有徒弟或傳人,一旦正式退休,便意味著又有一檔老字號小販即將走入歷史。
性格開朗的蔡秋榮談到退休課題顯得有些失落,在訪問結束前,他又說了一句:「可以做就做啦,到時再看怎麼樣。」

蔡秋榮準備薄餅的每道程序都一絲不苟。
薄餅由來具浪漫色彩
相傳明朝時的福建同安才子蔡復一被奸臣所害,必須在49天之內抄寫朝廷歷年文書,他的夫人於是把切絲的各種蔬菜炒熟,然後捲成筒狀,讓丈夫可以一手拿菜卷吃飯,一手握筆工作。
此事成為一時佳話,大家便把這食物稱為「婆餅」,由於「婆」在閩南話里和「薄」同音,這道才子佳人成就的美食後來就被稱為薄餅。
新加坡薄餅相信是由來自福建的先輩們帶入南洋,當時的攤販們將家鄉的傳統薄餅,結合新加坡海鮮食材售賣。經過幾代人的改良後,如今餅皮上會塗抹甜醬和辣椒醬,內餡以沙葛為主,吃起來酸辣咸甜混合,成為具有本地特色的普遍小吃,而且價格大眾化。
為了方便食用,新加坡薄餅是一條切成四段,這點也和福建的傳統薄餅或春卷有所區別,不再那麼注重「包卷」的傳統樂趣。

許多老饕對白錫熟食中心的平記薄餅已經非常熟悉。
生病也心掛顧客
一輩子在檔口打拚,生病也心掛顧客。
對蔡秋榮夫婦而言,早年經營檔口是為了養家餬口,兩人最怕沒生意。如今孩子都長大了,他們每日售賣的薄餅數量已經減半,現在他們怕的,乃是一不小心生病了不能開檔。
王樹蘭形容,如果只是小病,兩人還是會儘量開檔,否則就算在家休養,心裡也是一直掛心熟客前來卻買不到薄餅。
她說:「有一次我生病進醫院所以沒有開檔,但有個顧客訂了10條薄餅,而且已經付了錢,我在醫院時就心想,他來時拿不到薄餅,心裡很不好意思。」
三年前王樹蘭右腳中風入院,平記薄餅一度停業半年,但是熟客知道後都希望她多休息早日康復,讓她覺得很感動。
她說:「很多顧客都熟到變成老朋友了,他們還沒開口我都知道他們要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