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環保的城市之一。經過六十年的綠化努力,擁有一個蓬勃發展的綠色空間網絡,大自然重新融入城市環境,並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新加坡如今已成為一個越來越宜居、可持續且具備更強氣候適應能力的城市。作為2030綠色計劃的一部分,新加坡將繼續推進綠化工作,努力打造為一座自然之城。
「自然城市」理念
新加坡的「自然城市」理念源於其長期的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花園城市」構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推進了「花園中的城市」戰略,通過連接公園、森林和水域系統,強化了自然與城市的融合。
在此基礎上,隨著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新加坡提出了「自然城市」理念,旨在通過廣泛的綠化和可持續發展措施,使城市更具適應性並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在綠色計劃的框架下,這一理念不僅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還著眼於減少碳排放、提升能源效率和推動綠色經濟,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核心方向,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
打造「自然之城「的 5 大關鍵戰略
(1)發展自然公園網絡(Nature Park Network Development)
新加坡通過生態網絡(Ecological Networks)和綠色廊道(Green Corridors)的建立,形成一個系統化、互聯互通的自然公園網絡。這不僅增強了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還改善了生態連通性,促進了動物在不同棲息地之間的自由移動。公園和開放空間在城市中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融入更大的綠色和藍色網絡,以促進人們日常生活中與自然的接觸。

雙溪布洛自然公園網絡圍繞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向東、西和南擴展,並連接克蘭芝沼澤、萬禮紅樹林和泥灘。這些互補的濕地棲息地共同增強了新加坡西北部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讓花園和公園自然化(Naturalization of Gardens and Parks)
新加坡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採用「生態景觀設計」(Ecological Landscaping)原則,注重恢復自然生態過程,使公園和花園自然化。通過使用本土植物物種和減少人工干預,提升生態功能。這種「野化管理」(Rewilding Management)策略幫助創建更具生態價值的開放空間,同時增加了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和生物多樣性。

2012年,碧山-安南公園經過重新設計,混凝土運河改造成自然河流,作為自然湖泊,收集和保留雨水。支持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保護附近的住宅和設施免受氣候變化帶來的洪水風險。
(3)恢復城市自然風光(Urban Nature Restoration)
城市自然風光的恢復以「城市生態修復」(Urb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為核心,旨在恢復被開發或退化的生態系統。具體措施包括濕地修復、森林復育、水域生態系統修復等。這些舉措通過重新植被和水系恢復,有助於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不僅提高了城市的環境質量,,還為居民創造了更多親近自然的公共空間。

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外立面設計中融入了寬達2.2米的花壇,研究發現,建築外立面的綠化,尤其是在城市峽谷中,可以分別減少街道上的二氧化氮(NO2)和顆粒物(PM)約40%和60%

Parkroyal設計的概念之一是把路對面的公園整個摺疊安排到建築的垂直空間裡去。最終實現包括空中花園,倒影水池,景觀瀑布,綠化平台和垂直綠牆在內的15,000平方米的綠化
(4)連接綠色空間(Green Space Connectivity)
通過「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規劃,新加坡致力於將分散的綠地和自然資源通過生態廊道、步道系統慢行系統以及綠色街道連接起來。這一系統不僅提高了居民的可達性,促進了社區互動與健康生活方式,還提升了城市的空氣品質和降低了噪音污染。此外,通過創建連續的綠道網絡,慢行系統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遷徙路徑和棲息地,增強了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多樣性,充分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肯特嶺公園南部山脊步道連接附近的海岸步道、自然小徑和公園連接道,形成該地區的綠色和藍色網絡
(5)加強獸醫護理和動物管理(Veterinary and Animal Management Enhancements)
新加坡採用「野生動物管理」(Wildlife Management)和「人道主義動物管理」(Humane Animal Management)策略,加強城市中的獸醫護理和動物管理。通過引入「生態健康」(Eco-health)概念,確保城市環境中的野生動物健康與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和諧共存。同時,公共教育和政策引導也是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市民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總結
新加坡從「花園城市」轉型為「自然之城」的過程,展示了如何通過系統的綠化和生態設計,顯著應對氣候變化、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並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建立自然公園網絡和自然化公園,城市不僅增強了生物多樣性,還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和熱島效應。此外,城市生態修復和綠色空間連接提升了空氣品質和生態連通性,促進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些戰略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借鑑,強調了在城市發展中融入生態理念的重要性,推動實現更可持續和宜居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