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交通部統計,新加坡擁有超過9000車道的公路,占國家土地面積的12%。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數以百計的道路因發展而被拆除。但出於同樣的原因,未來還將建造數百條新道路。
那麼,公共道路是如何命名的?它們是如何被分類為高速,街道、大道、車道和小巷的?
新加坡的街道名稱主要遵循英國的命名慣例,即街道和道路指的是兩地之間的任何通道,主要道路稱為Way,而Avenue、Lane、Drive、Link則主要指住宅區道路。
對於鋪設的公共人行道,如果它們沿海岸、海濱或河流,可以命名為Promenade、Esplanade、Parade或簡單地稱為Walk。
在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的分類下,道路主要分為五大類。

第一類道路(高速、半高速,公園大道)

新加坡道路體系中的最高層級是高速公路和主幹道,它們連接新加坡的新鎮或市區。高速公路是專為高速車輛交通設計的城市快速路,沒有或很少有交通信號燈控制的交叉路口。
新加坡目前有10條高速公路(Expressway),第11條南北高速公路(NSE)也即將完成。這10條高速公路包括:阿裕尼高速公路(AYE)、武吉知馬高速公路(BKE)、中央高速公路(CTE)、東海岸公園大道(ECP)、加冷-巴耶利巴高速公路(KPE)、克蘭芝高速公路(KJE)、濱海灣大道(MCE)、泛島高速公路(PIE)、實里達高速公路(SLE)和淡濱尼高速公路(TPE)。
新加坡的半高速公路(Highways),設計時速較低,與高速公路不同,它們沿途設有交通信號燈控制的交叉路口。尼誥大道(Nicoll Highway)、西海岸大道(West Coast Highway)和裕廊島大道(Jurong Island Highway)都是新加坡半高速公路網絡的一部分。
第二類道路(大道、林蔭大道、路)
第二類指的是新加坡的主要幹道,它們被命名為大道(Boulevard)、林蔭大道(Avenue)和路(Way),通常設計為雙車道,中間有物理隔離帶。

林蔭大道(Avenue)兩旁和中間種植著成排的樹木,是城市地區常見的寬闊道路。例如,萊佛士林蔭大道、淡馬錫林蔭大道、中央林蔭大道、濱海灣林蔭大道、共和林蔭大道和海峽林蔭大道。其他還包括樟宜機場的林蔭大道、烏節林蔭大道、新加坡體育中心的體育場林蔭大道以及目前新加坡最西端的道路大士南林蔭大道。
大道(Boulevard)是兩旁有建築和樹木的寬闊道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新鎮的主要幹道,如宏茂橋、武吉巴督、蔡厝港、裕廊東、裕廊西、淡濱尼和義順,都被命名為大道。
路(Way)是一條從主路上分出來的小側街。比如珊頓路(Shenton Way)。
第三類和第四類道路(車道、路、街)

第三類和第四類道路由車道(Drive)、路(Road)和街(Street)組成,包括次幹道以及用於日常通行的道路。比如武吉知馬路(Bukit Timah Road)、余東旋街(Eu Tong Sen St)、荷蘭路(Holland Road)、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和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
第五類道路(步道、小巷、連接路等)

第五類道路包括次要道路,小路以及用於本地通行的道路,它們可以是單向或雙向車道,只有一或兩條車道,沒有物理隔離帶。
這類道路由不同類型的後綴組成,包括連接路(Link)、小巷(Lane)、環路(Loop,Ring,Circle),步道(Walk),死胡同(Close)等等。
除此之外,在私人住宅區,由還會使用綠色(Green)、花園(Garden)、地點(Place)、高地(Rise)或露台(Terrace)等名稱。此命名規則也適用於公共住宅區,特別是像盛港和榜鵝這樣的新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