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由新加坡前政府大廈和前高等法院改建而成,之前是獨立的兩座古建築,後經過人工改造,將這兩座建築打通,並建了廊橋,將這兩座歷史古蹟完美的連接起來,成為向公眾開放的現代化藝術殿堂。

前最高法院

前政府大廈

兩座古建築之間打通,樓上用廊橋連接。

如果不進展廳看畫展,單純的在大廳里參觀是不收門票的,很多人會來這裡拍照,上百年的歐式建築還是非常適合拍照的。



當初在把最高法院改造成美術館的時候,保留了一些原有的構造,這間就是保留了大部分構造的一間審判廳,很莊嚴肅穆的感覺。

可惜二樓上不去,要不然可以辨別一下這四位是哪四位君王,只能站在一層仰望一下了。


新加坡加入馬來亞的公告(新加坡和馬來各自的版本),可以看出兩份文件在圖案和措辭上有細微的差別(花體英文實在看著費勁,我就沒自信辨別,反正展牌上是這麼寫的)。1963年9月16日下午5點,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旁邊的市政廳的台階上宣讀了這份公告。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的協議草案,這是當時關於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的秘密會談後由雙方簽署的一份協議草案,實際跟最終簽署的版本基本一樣。草案中給新加坡副總理杜進才留了簽字的區域,但最終沒簽。談判是在1965年8月6日夜裡完成,8月7日凌晨由律政部部長交給總理李光耀。
為保密,參與起草的人僅限於了總理李光耀,財政部長吳慶瑞,文官長Stanley Stewart,保安處部長George Bogaars 以及內閣秘書Wong Chooi Sen。


馬來西亞總理Tunku Abdul Rahman給杜進才的信,以說服杜進才關於新加坡脫離出去的必要性。
杜進才是並不想簽署脫離協議的人之一,他在馬來西亞有家人,並且與文化部長一起,想要打造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不過最終被說服。

《新加坡宣言》,這件里程碑式的文件宣布新加坡正式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文件由律政部部長起草,總理李光耀簽署。
與當初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時精心設計的《馬來西亞宣言》相比,這份《新加坡宣言》顯得相當「樸素」,也反映出當初脫離的秘密和匆忙。側面打孔表面這份文件應該是與其他文件裝訂在一起的。

《王室全家福與留鬍子的大臣》Saya Aye,1918年
Saya Aye是緬甸最早將傳統和西方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家,師從宮廷畫家Saya Chone,Saya Chone 在緬甸最後一個皇室王朝孔邦王朝末期開創了王室肖像的流派。
這幅畫中人物放鬆的姿勢使得這幅畫與傳統的正式王室肖像區分開來,背景是內廷宮殿,如華麗的鍍金窗戶和典型的歐式立柱,這些都是緬甸宮廷建築的特點。


《六個獵鹿騎手》,拉登·薩利赫(Raden Saleh),1860年
拉登 薩利赫(1811-1880),是一位開創性的印度尼西亞 阿拉伯-爪哇族浪漫主義畫家。1811年出生於印尼的爪哇島,18歲赴荷蘭學習繪畫,成為歐洲宮廷畫師,1852年返回印尼。他被認為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一位「現代」藝術家,他的畫符合當時在歐洲流行的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但在自己的作品中又表達了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創造力。


《廢棄的爪哇寺廟》拉登·薩利赫(Raden Saleh),1860年





《森林大火》拉登·薩利赫(Raden Saleh),1849年
這幅畫作是拉登 薩利赫最大的一幅作品(美術館單獨給它留了一面牆),1850年他將這幅畫作為禮物送給了荷蘭國王威廉三世,一年後,他被授予了「御用畫家」的稱號。

《受傷的獅子》拉登·薩利赫(Raden Saleh),1839年

這兩幅畫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西班牙和菲律賓》,胡安 盧納(Juan Luna),左邊那幅創作於1844年,右邊的創作於1888-1893年
胡安 盧納(1857-1899),菲律賓畫家、雕塑家、19世紀後期菲律賓的政治活動家。胡安 盧納出生在菲律賓呂宋島的一個中產家庭,他與哥哥就讀航海學校,但因其熱愛藝術,在20歲時到西班牙學習古典油畫。在歐洲期間不停地參加畫展比賽,他的《羅馬斗獸場的地下室》於1881年在西班牙國家美術展上獲得一等獎,成為藝術家最著名的作品,也將他送上菲律賓國民英雄畫家的位置,如今這幅畫作成為了菲律賓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888年,胡安·盧納創作了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爭議性的作品《西班牙與菲律賓》(右邊那幅),代表西班牙的紅衣女神從背後抱持住代表菲律賓的藍衣女神,手指向陽光燦爛的遠方。兩位女神都頭戴橄欖葉桂冠,穿著如希臘自由女神般美麗,在布滿花朵的台階上向光明的遠方前進。1884年的版本中兩人的穿著更「西班牙」和「菲律賓」,傳達的內容大致相同:西班牙引領菲律賓走上一條通往學習、進步和榮耀的道路。雖然西班牙也在進行著這一進程,這意味著是一個互利的方向,但還是引起許多爭議,批評胡安·盧納過於美化殖民主義,將西班牙與菲律賓的關係描述的過於和諧,西班牙占主導,菲律賓是被動跟隨者的設置也屬於「政治正確」,對殖民主義的醜惡視而不見。
1896年菲律賓革命正式爆發,卡蒂普南秘密革命社團發動叛亂,何塞·黎剎被西班牙殖民當局處決。胡安·盧納因參與卡蒂普南革命被逮捕,被關押於監獄。第二年,胡安·盧納被釋放,他的哥哥被繼續關押於政治犯監獄,為了避風,胡安·盧納去了馬德里。1898年6月,菲律賓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成立第一共和國,流亡國外的胡安·盧納為襁褓中的共和國匆忙奔走在紐約、倫敦、巴黎和香港之間,他被革命政府任命為菲律賓駐外使節,前往美國調停,希望爭取美國對菲律賓第一共和國的支持。可惜美西戰爭爆發,西班牙戰敗,菲律賓再次成為美國的殖民地,妹妹病死,哥哥在監獄中被殺,1899年胡安·盧納在香港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