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這件事情,在許多人眼裡就是一個日常的行為習慣,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行為。但你有沒有思考過食物對人類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美食和人類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 (Ong Ye Kung) 在最近的發言中向我們揭示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他說:「我們吃什麼會決定我們的健康。若飲食健康,食物可以是良藥,若是吃得不健康,食物就像是毒藥。」
別看「鹽」只有鹹味,它可是憑藉一己之力登上了百味之首,並且幾乎成為了日常烹飪中最重要的調味品。炒、蒸、煮、炸、烤......只要撒上一小撮鹽,味道就立馬升華了。也正是因為這樣,許多人每天攝入的鹽都是過量的,這也讓這種調味品成為了「慢性毒藥」。
你可能會想以後做菜的時候少放點鹽不就行了。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不少「隱形鹽」,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攝入了超標的鹽分,比如平時常用的醬油、蚝油、雞精等調味品,甚至有些甜食裡面也會加鹽,所以單純的少用食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得學會看營養成分表。不過大部分人並沒有這種意識,由此可見,抗「鹽」之路,道阻且長。
「鹽值」超標,政府正在積極應對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日的鈉攝入量為2克,相當於每日5克鹽,但目前全球大多數人口的攝入量幾乎都是推薦量的兩倍,其中加工食品是鈉攝入的一大主要來源。而攝入過多的鈉會導致高血壓,從而可能引發冠心病、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要讓大家真正意識到健康飲食的重要性,政府首先需要給公眾科普長期高鹽(鈉)飲食的多種危害。
給大家分享一個驚人的數據:在新加坡,每10人中有9人的鈉攝入量已超過建議攝入量的80%,每天鈉攝入量高達3,600毫克!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烹飪食物時所添加的鹽和調味汁。現在許多專業廚師烹飪的食物含鹽量比以前都高了很多。比如新加坡小販中心的蒸雞肉飯,鈉含量高達1,565毫克,而十年前僅為949毫克。
攝入過多的鈉,不僅會嚴重危害居民身體健康,還會給國家的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加坡的個人和公共財政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上耗費了81億美元。近年來,鈉攝入量超標的問題也越來越引起民眾和政府的重視。因此人人有責減輕社會醫療負擔、維護群眾福祉,提倡低鈉控鹽行動。

大家也許很好奇,新加坡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這其中,首先就是由新加坡衛生部通過保健促進局 (Health Promotion Board, HPB) 發起的一系列全國性的健康提升活動。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兼職高級研究員 Phua Kai Hong 博士說:「為了在衛生系統或整個社會產生實質影響,我們採取的策略和計劃必須全面,因為這不是單獨機構或計劃能夠完成的任務。」
為此,保健促進局設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26年時將鈉攝入量減少15%,並鼓勵人們逐步減少食用高鈉食物或使用低鈉替代品。
自2018年以來,保健促進局一直在向醬料製造商,尤其是那些主要供應餐飲業的製造商提供資金支持。這項支持通過「較健康食材開發計劃」實施,旨在幫助他們重新配置他們的產品,以滿足低鈉標準的要求。

在2021年5月,新引入的「整體政府較健康餐會準則」要求所有政府採購實體聘用的膳食供應商在烹飪和配製食物時都必須使用低鈉配料。這些舉措都表明新加坡正在採取積極措施,以應對「鹽值」超標危機。
在新加坡,減「鹽」太難

新加坡素有「美食天堂」之稱,其中不乏像辣椒蟹這樣的重口味美食,因此不少人認為:「在新加坡要少吃鹽太難了!」在飲食界,鹽的地位之所以長盛不衰,還在於其「物美價廉」的特性,它不僅被用於增加食品的風味,還可以延長保質期,因為鹽對於抑制細菌滋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減少鹽和醬料的鈉含量可能會導致食品保質期縮短,對食品製造業和餐飲業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而低鈉鹽(如鉀鹽)雖然更為健康,但是成本也更高高,大約是普通食鹽的10倍,這個選擇題非常容易選,因為許多人都不會購買價格過高的鹽。
Phua 博士還指出,新加坡人日益富裕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膳食模式,然而豐富的飲食選擇卻並不一定健康。他說:「新加坡人不僅常在外面吃飯,他們在家裡吃的飯菜也經常由外籍家庭傭工準備。」
他補充說:「如果我們一直吃方便食品,那就無法減少鹽(或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等任何有害物質)的攝入量。那麼我們能不能用更健康的、烹飪簡單和負擔得起的食物去替代方便食品呢?人們對新鮮食品的需求上漲,又是否會導致新加坡新鮮食品的成本和售價上漲?」
健康飲食,未來可期

Phua 博士深入解釋了新加坡如何精細化管理人口問題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並列舉了過去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如何成功引導人口增長的。有了這些成功經驗,接下來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地改變人們的飲食選擇?
制定經濟策略:
在高度關注收入和經濟發展的新加坡,經濟驅動力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博士Phua提出,在策略制定中,經濟的激勵或抑制機制尤為關鍵。政府應當借鑑過往行為改變政策中成功的經驗,採用經濟手段引導人們向健康的飲食習慣轉變。這種策略不僅科學有效,而且符合新加坡的社會特性,具有極高的實施潛力和預期收益。
全球許多國家,如匈牙利、墨西哥、斐濟和湯加,已經採取了對高鈉含量的加工食品徵收「鈉稅」的措施。雖然新加坡尚未引入這項措施,但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將專注研究過度攝入鈉的問題,並且衛生部仍將繼續採取其他財政和監管策略。

Phua 博士進一步建議,我們需要深入了解經濟因素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的,這樣我們才能制定出更適應新加坡價格敏感型消費模式的政策和計劃。他問道,「我們怎樣才能提高公眾對食品標籤的認知度,同時通過設計各種獎勵措施,讓人們更願意擇健康食品?」
「如果政府通過補貼手段或徵收額外費用的方式來鼓勵公眾減少鹽的攝入量,那買什麼、不買什麼就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價格的高低。」Phua 博士通過這個例子說明了經濟手段將會如何有效地引導公眾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公眾行為分析:
新加坡政府已經公開承諾,通過保健促進局與商業界和行業領袖緊密合作,積極支持和提供更多的健康飲食選擇。此外,他們還計劃強化公共教育,旨在增強公眾對健康生活方式、特別是健康飲食選擇的認知。
從個人層面來看,Phua 博士建議深入分析利益相關者的行為和需求,包括那些購買貨品、準備食物以及烹飪的人群,了解他們對於在新加坡推廣更健康飲食的意願和態度。他進一步補充道:「我們應該試著去理解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驅動力和挑戰是什麼?在不同的消費者群體中,是什麼因素推動或者阻礙他們選擇健康飲食呢?」這類分析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問題的本質,從而引導我們找到更有效的解決策略。
運用商業策略:
運用社會營銷等商業策略也是有效影響人們行為的重要工具。這些社會營銷計劃基於六大核心原則:引導行為改變、深入的市場調研、精確的市場細分、強化溝通交流、了解競爭環境,以及建立恰當的營銷組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4個「P」:產品 (Product)、價格 (Price)、位置 (Place) 和促銷 (Promotion)。

Phua 博士繼續解釋道:「這是一種有效促進健康行為改變的策略。它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框架,讓我們可以深入探究目標健康產品潛在的難點和優勢。」
總之,我們需要在進行所有新的嘗試時保持審慎。任何計劃在大規模推廣前,必須經過嚴謹的測試,並對其效益、成本效果、質量、影響力,甚至可能出現的意外後果進行全面評估,才能確保我們找到真正有效的策略,推動整個社會向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邁進。
從政府角度來看,則需要不斷探索和實施更多健康促進政策,同時也要積極引導和監督各類企業及機構遵守健康新規定。對於公眾而言,每個人都有責任積極參與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廣,提高自我保健意識,支持和配合政府的健康政策。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3年12月14日,星期四
作者:Global-Is-Asian Staff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