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紙張,總是讓新加坡人又愛又恨。
其中一種一得到就跟隨自己一輩子,仿佛是自己這輩子能從事什麼職業、屬於哪一個社會經濟階層的標籤,那是文憑。
它曾牽動多少學生家長的神經,但時至今日,社會開始認同非學術類技能,加上教育制度的改變,其地位或多或少已經開始動搖。
擁車證是另一種,且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國際媒體以類似這樣的標題來形容:
「想在新加坡享有擁車的權利,價格從7萬6000美元起。」
7萬6000美元指的是10月初的中小型汽車擁車證價格(10萬4000新元),截至10月18日,這個數字已經達到10萬6000元,創下今年來新高。
另外兩大汽車組別擁車證價格也雙雙連續六輪創下新高,價格破15萬新元。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政府曾在5月宣布一項一次性安排,把即將到期的五年擁車證,提前分配回市場。這意味著,隨後五輪的擁車證投標活動中,A組和B組的擁車證配額將分別增加24%和15%。
但過去五輪擁車證成交價格卻直線上升,此舉竟看似一點效果也沒有。
從今年5月交通部長易華仁在國會做出的部長聲明來看,當局可能預見了這個現象。
易華仁當時在部長聲明中說:
「在我們將此舉付諸行動之際,我想強調兩點:第一,這會減低擁車證供應的波動,卻不會將之完全去除......第二,由於收入增加以及車輛零增長政策,長期來說,擁車證價格還是會呈現上升趨勢,並不會因此減退。」
不能擁車 = 在交通上遭到不平等待遇?
擁車證價格長期只升不跌,對想要擁車的人可不是好消息。
記得90年代的5C論嗎?汽車(car)自當時就已跟現金(cash)、公寓(condominium)、信用卡(credit card)和鄉村俱樂部會籍(country club membership)成為物質生活富裕、乃至社會身份的象徵。
過了三十多年,一些新加坡人雖然可能不再那麼看重物質生活,但汽車作為身份象徵的想法,估計仍深植於部分國人的心中。

對部分新加坡人來說,開名車是一種身份象徵。(BMW Asia)
還有人認為,不能擁車的人其實等同在交通方面遭到不平等待遇。
持這種看法的人包括前官委議員鄭恩里,他們認為,新加坡公路維修情況良好,停車位充足,因此在新加坡開車可說省事而便利。無法擁車的人只能使用公共運輸,享受不到這份便利。
擁車證為什麼繼住房和小六會考之後,逐漸成為政治燙手山芋,相信是基於以上兩大原因。
車輛零增長其來有自
但是,在討論任何解決方案之前,必須認清車輛零增長政策背後的兩大局限:土地面積和碳排放量。
易華仁在部長聲明中也提到這兩個因素,第一個其實淺顯不過,只是大家可能偶爾需要提醒一下自己:
假設可以一路通暢無阻地從新加坡的最北端直線行駛到最南端,如果將油門踩到底,達到180公里的時速,只需大約9分鐘,就會一頭掉進海里。
這麼小的地方,還能有多少空間用來駕駛和停放汽車?易華仁在部長聲明中就指出,公路總面積是新加坡總面積的12%。
相比之下,工業用地總面積占了13%,住房面積占了15%。
碳排放量方面,新加坡已將目標定在2030年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從原本每年6500萬公噸的目標,減至6000萬公噸。
有了這個限制,使用燃油、排放二氧化碳的汽車數量自然不能放任不控制。
《海峽時報》前總編輯韓福光更在10月20日刊登於亞洲新聞台網站的一篇評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如果我們不接受不是人人可以擁車這個現實,任何關於擁車證的討論終將只是在兜圈子。」
但「接受現實」未必人人可以做到,所以相信當局遲早得為實施了33年的擁車證制度做出改革。
問題是,改什麼,什麼時候改?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黎華德(Walter Theseira)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指出,擁車證按汽車種類和用途的分布,仍以新加坡1990年的汽車數量為依據,當局歷年來雖然有加以調整,但從未進行過一番根本檢討。
因此,擁車證制度的車輛組別和用途未必仍然適用。

無論是豪華名車還是經濟型車,只要堵在車龍里,一樣是動不了的車。(商業時報)
另一項乍聽之下相當聳動的建議來自鄭恩里,他在臉書上提出:讓大家「有車一起塞」。
他從不能擁車的人在通勤方面遭到不平等待遇的說法開展論述,建議開闢公共運輸和運輸車輛(只限運載物品時)專用的車道,任由其他車道跟其他亞洲城市一樣擁堵。
「不然,只有富人能乘坐私家車,在維修良好的馬路上享受順暢無阻的旅程。」
「像為家庭預留汽車這樣的建議經不起推敲,(因為)每個人都會聲稱自己有特別需要,黑市也會應運而生。我這麼說不是在諷刺:有時候,平等受罪(equality in suffering)才是政治上唯一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如果當局會改革擁車證制度,紅螞蟻斗膽猜測,時機可能比你我想像中還要快。
來屆大選必須在2025年或之前舉行,對執政黨來說,能趕在這個時間點之前改革擁車證制度,相信利大於弊。
另外,交通部長如果因為內閣改組或其他原因換人,新任部長也能憑著這項宣布打響出掌交通部的第一炮。
當然,前提是改革內容必須受到多數國人歡迎。
長遠來說,新加坡人不妨認真考慮放棄一紙擁車證,改用具備新便利(SimplyGo)功能的車資卡或銀行卡,充分利用我國的公共運輸系統,不傷荷包也保護環境,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