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奴」(mortgage slave)這個詞從2007年開始流行,意思為房屋的奴隸。
有數據統計,我國有接近4億的「房奴」。
中國的房產早已不只是單純的居住功能,結婚、戶口、孩子上學都需要房子,大部分當代「房奴」每個月收入一半以上都用於房產支出,儘管這樣,大家還是爭先恐後的爭當「房奴」。
而在新加坡,儘管房價跟中國不相上下,但新加坡本國居民和永久居民卻不會因為住房而發愁,是一個沒有「房奴」的國家,這需要歸功於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在新加坡剛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經濟十分落後。1947年,英國房屋委員會還指出:新加坡有一個世界上最糟糕的貧民窟,是文明社會的恥辱。並且當時新加坡200萬居民中,有大概80萬住在棚戶區或者貧民窟。
1960年,國父李光耀下定決心改變這種現狀,提出了「居者有其屋」,也就是現今的組屋制度。
組屋即組合房屋(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HDB),目的是為了解決低收入居民的住宅問題。

組屋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房屋類型。
組屋價格比市場價低至少50%,但周邊的公共輔助設施卻一應俱全,涵蓋了公民所有的生活所需,包含鄰里商業區、學校、醫院、民眾聯絡所、兒童遊樂場、小型公園、游泳池等(新加坡房屋如果超過了40層的建築,每20層就要有避難層)。
物美價廉的組屋成為新加坡民眾購買房屋的首選。
即使房屋價格如此低廉,但新加坡政府仍然擔心低收入公民淪為「房奴」。
於是,1968年新加坡政府建立了公積金制度,所有公民都擁有一個公積金帳戶,每個月由雇員和僱主各繳納工資的5%,在購房的時候提取出來作為首付款。
新加坡購買組屋有規定:購買組屋者必須是新加坡公民,家庭月收入不高於每月1.4萬新元(購買執行共管公寓的月收入不高於1.6萬新元)。並且對組屋購買次數也有嚴格限制,如果購買了組屋而不自己居住,將面臨高額罰款甚至坐牢。
所以,炒房在新加坡是沒有市場的。目前已經有超過87%的新加坡公民住進了政府建造的「政府組屋」。
組屋相關信息(只有新加坡公民可購買)
1
申請組屋需以家庭為單位,單身者需達到一定年齡21周歲才能申請;
一個家庭同時只能擁有一套組屋,如果要購買新房,舊組屋必須退出來;
一定年限內不得整房出租,只可出租其中的房間,且公民必須居住在組屋內;一定年限內銷售組屋,需要支付高昂的政府稅費。
2
組屋補貼:購房補貼、與父母同住或靠近父母居住補貼等。3
組屋屬於精簡裝修,附帶部分基本家具,可拎包入住。
2019年新加坡房價數據

新加坡組屋的價格大多在30萬新幣到70萬新幣之間,價格非常親民。而且對買不起組屋的社會底層,新加坡還制定了組屋租賃補貼的制度,由政府提供大量津貼,幫助他們找到安居之所。
比如:月收入少於1500新元的家庭,可以申請租賃一房式或者二房式的組屋,政府最低以市場租價的10%來收取租金。家庭月收入不超過800新元,一套一房式組屋的每月租價僅有26至33新元左右(約合125—150人民幣/每月)。
在聯合國《2017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新加坡位居亞洲第一位,真正實現了「居者有其屋」。
但是,組屋的政策會造成政府大量的財政補貼,容易出現財政危機或金融危機的風險。那麼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做到「居者有其屋」呢?
這就要說到新加坡有名的企業——淡馬錫(Temasek )。
新加坡政府補貼給組屋的錢,一部分來自於正常的稅收,另外一大部分則來自淡馬錫公司在全球的投資收益。
毫不誇張的講,淡馬錫掌控著整個新加坡的經濟命脈。
《淡馬錫年度報告2019》發布中,2019年淡馬錫投資組合凈值 3130 億新元,在過去的10年中增長了1830 億新元。


我們每天都在努力、腳踏實地的工作,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住所,在整個城市暗下來的時候,萬家燈火中有一盞亮著的、屬於自己的燈。
我相信這是所有普通人的夢想,也是國父李光耀當時推行「居者有其屋」時,想幫助所有新加坡公民達到的夢想,而這個夢想經過了半個世紀已經美夢成真。
大家喜歡新加坡嗎?對新加坡組屋制度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
如果想了解更多新馬泰越不一樣的信息資訊,請點擊訂閱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