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變胖了也要交稅,糖稅來了...
在新加坡,感覺就是一個被稅包圍的咋錢圈兒...
處處都是稅,坐飛機要交「燃油附加費」,買商品要交「消費稅」...
現在想胖,多吃糖、多賣糖...的「糖稅」...
千呼萬喚始出來了!

(圖:來源自網絡)
10月10日,新加坡對「糖」正式開炮...
包裝加糖飲料(pre-packaged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包括瓶裝、罐裝、盒裝、粉狀飲料和乳酸菌飲料等,占新加坡人人每天攝取糖分的三分之一。
為了對抗糖尿病,新加坡去年底針對包裝加糖飲料提出四大減糖措施並展開公共諮詢。
現在第一波來了!
一是強制要求較不健康的包裝加糖飲料,在包裝正面印上統一的營養標籤。營養標籤將有四或五個級別,以顏色區分,並可能列出含糖量。糖分是區別等級的主要考量,但是當局也會考慮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等其他成分,避免生產商用其他不健康成分替代糖。
二是將規定營養等級最低的高糖飲料,不准在所有大眾傳媒平台打廣告,包括電視、社交媒體和巴士站等。然而,同個品牌的其他低糖或糖分中等飲料不受限制,飲料公司也能宣傳整體品牌。

(圖:來源自網絡)
逐條解釋下!
糖分屬於哪個等級等細節,新加坡將進一步與業者和專家商討,並會確保業者有足夠時間作出調整。
目前已有其他國家採取類似措施。例如法國的營養標籤共有五個級別,最健康的A為綠色,最不健康的E為紅色;智利則強制高糖飲料印上警惕標誌,此做法讓這類飲料在當地的銷量於一年半內減少25%。
...
這樣!
新加坡就稱為全球第一個完全禁止高糖飲料打廣告的國家。其他國家目前只是限制廣告在某些平台或某個時段出現。

(圖:來源自網絡)
當然,這只是開「糖」的第一步...
後面肯定就是糖稅了!
需要解釋的是——
糖稅並不是說政府決定之後就直接施加在廠商身上,而是要考慮到入口管制、如何在關卡進行監管等。
雖然好些國家已經對高糖飲料開徵糖稅,並已看到一些成效,但這並不代表新加坡可以直接照搬,因為實施起來須要全盤考量。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對政府認真考慮徵收糖稅表示歡迎,也能理解這需要多一點時間推行。
他解釋,糖稅並不是說政府決定之後就直接施加在廠商身上,而是要考慮到入口管制、如何在關卡進行監管等。
「花時間仔細研究實施細節,等準備好了才推出,才更有成效。一項好的公共政策不能只是在理論上站得住腳,但到了實施的時候卻挑戰重重。」

(圖:來源自網絡)
目前,徵收糖稅的國家有英國、美國部分地區、墨西哥、汶萊、泰國和馬來西亞等。這些地方的經驗顯示,糖稅能有效促使當地商家調整飲料配方。
...
但不少公眾對此還是表示擔憂...比如漲價的問題...比如來的太突然我還木有準備好...
「太過突然的話,會影響公眾的接受度,就好像全麥麵包也是花了一段時間才普及。下來最重要的是,如何評估這些措施的效用。」
「小時候住在美國時,已經知道汽水中含有相當高的糖分,就算是喝一些以代糖取代蔗糖的飲料,大腦也會繼續以為攝入的是蔗糖而對糖類食品有依賴。」
目前,新加坡只有每250毫升含糖量不超過三茶匙的飲料(相當於6%),能在政府學校和政府單位場所售賣。
前年,可口可樂新加坡、星獅集糰子公司F&N Foods、馬來西亞乳酪私人有限公司(Malaysia Dairy Industries)、雀巢(Nestle)、百事(PepsiCo)、百佳(Pokka),以及楊協成這七大飲料生產商已承諾,到了2020年,在新加坡售賣的所有包裝加糖飲料,糖分將不超過12%,這相當於每250毫升的含糖量不超過六茶匙。

(圖:來源自網絡)
當然...因為糖稅,後期新加坡的帶糖飲料估計會漲價...
...
既然說到了稅,不妨看看在各國還有哪些莫名其妙的稅!
1、薯片稅」
2011年,匈牙利推出了名為「薯片稅」的稅種,實際覆蓋糖、鹽、脂肪、酒精飲料和能量飲料,稅率根據品類變動。
據《經濟學人》雜誌報道,薯片稅的推出,源於匈牙利國民飲食普遍不健康,食用的蔬菜低於大多數富裕國家,攝取的鹽分卻在歐盟國家中排名第一,更有三分之二的國民超重,三分之一國民肥胖。
於是,政府決定對於這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徵稅,其認為如果通過稅收來提高它們的價格,消費者就會少買這些食品,飲食產品也會因此變得更健康。
在匈牙利,有40%的食品生產商選擇減少不健康的食材和成分,消費者也轉向選擇健康且便宜的產品。薯片稅開徵三年後,匈牙利糖分飲料的消費減少了十分一。到了2015年,該稅種共為匈牙利徵得613億福林(約15.5億人民幣)的稅收。

(圖:來源自網絡)
2、垃圾食品稅
2013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70%的墨西哥人超重,其中三分之一肥胖,成人肥胖率遠高於美國。為了改變人們的飲食和文化,國會決定對熱量超過275大卡/100g的垃圾食品,徵收8%稅費的議案,包括零食、糖果、含有飽和脂肪等「非必需」食品。
墨西哥「垃圾食品稅」開徵後,有調查發現,開徵後的第一年,垃圾食品消費降低了5%,之後這一數據達到7%。

(圖:來源自網絡)
3、拿鐵稅
2018年,英國國會呼籲推出「拿鐵稅」,以減少英國對於一次性咖啡杯子的使用,達到減少浪費、保護環境的目的。國會發出報告,認為要對每杯使用一次性杯子的咖啡徵稅25或34便士,這相當於每杯咖啡價格的10%。
國會報告指出,現在英國每年一次性杯子的用量為25億個,連起來可以繞地球5.5圈。如果不採取措施,這一數字在7年後有可能增加到50億個。
以賣咖啡聞名的星巴克對該項政策迅速作出了反應。星巴克決定,從2月份開始,在倫敦的25家店裡,對紙杯收費5便士,同時對可循環利用的杯子進行推廣,來測試消費者對於紙杯收費的反應。

(圖:來源自網絡)
通過這些稅種雖讓人看上去不解,實則也是政府的無奈之舉。不過,通過稅收提高不健康食品的價格,真是改變飲食行為的有效辦法嗎?
據《經濟學人》報道,有研究顯示,對於不健康食品徵稅或對於健康食品進行補貼,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貧富差距。
因為新鮮蔬菜水果相當昂貴,低收入者難以問津;餅乾、蛋糕、漢堡包、甜飲料等相當便宜,是窮人經常消費的食品,卻多在脂肪稅徵收的範圍之內,而窮人並不會因此改變消費習慣和食物結構。
健康食品補貼鼓勵所有人購買水果蔬菜,往往是高收入人群對此政策反響最大,從中獲益最多。
...
所以,在新加坡多賺點錢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