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的「全盛時期」,新加坡約有10萬輛註冊電板車。(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2019年,電動踏板車不得騎上人行道的禁令在新加坡掀起熱議,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不少送餐員靠著這些代步工具謀生。
不過,法令仍需執行,受影響的騎士只能適應改變,如尋找並規劃好不犯法的路線,繼續騎行工作。
陸路交通管理局規定,電動代步工具只能在腳踏車道騎行,若被發現在步行道或馬路上騎行,將屬違法行為,可被判處多達2000元或面對不超過三個月的監刑。
禁令下達至今,違例事件大大減少。不排除法規迫使一些騎士找不到「出路」,只好乖乖「退場」不騎了。
交通部長易華仁本月以書面回復的方式回答議員提問時透露,涉及個人代步工具的違例案件,從2020年的3390起,驟減至2022年首11個月的1140起。
這些違例包括,騎士在步行道或馬路上騎行,以及在公共街道上使用不合規代步工具。
自2020年4月起,電動踏板車每兩年就須進行一次檢查,確保它符合條例,若電板車不合規將被註銷,不能在公共步道上使用。
分別在步行道及馬路違法騎行的騎士,也出現下滑趨勢:
相比2020年的2130人,2022年首11個月共760名個人代步工具騎士因在步行道騎行被捕;
同一時期,有170名代步工具用戶,因在馬路上罔顧法律被捕,但也不比2020年的420人來得多。

2019年11月起,電動踏板車騎士被禁在步行道及馬路上騎行。(海峽時報)
與此同時,這類代步工具的需求也不再強勁,騎士人數已不如以前多。
相比2019年的約10萬輛註冊電板車,2021年3月只有8500輛註冊,截至去年12月又進一步減至5192輛。
售賣電動踏板車的業者受訪時告訴《海峽時報》,2019年7月至11月期間,公司每月的電板車銷量有上千輛。
如今,該業者每月只售出約10至20輛,相等於之前「高峰期」的1%至2%。
業者坦言:
「市場需求已不復存在……現在還在使用代步工具的騎士,都是住在(允許騎行的)公園連道或自行車道附近。」
代步工具難逃「失寵」命運?

停泊在地鐵站外的共享腳踏車。(海峽時報)
電動踏板車掀起熱潮,但短短一兩年就降溫,主要是因發生了不少起電板車釀成意外的事故。
基於行人的安全考量,有關當局不得不介入,結果形成行人與電板車似乎難以共存的現象。
電板車的「宿命」,不免讓人聯想起同樣是在幾年前十分盛行的共享腳踏車。
2017年,共享腳踏車在新加坡爆紅,當時除了新加坡業者,中國業者也搶灘分一杯羹。
數據顯示,在使用率的高峰期,新加坡一度有10萬輛共享腳踏車。
猶如電板車,共享腳踏車能為用戶帶來便利,也十分符合新加坡提倡的減少用車理念。
然而好景不長,開始出現破壞共享腳踏車的現象,用戶不僅從高樓拋下腳踏車,還把它丟進水溝、連坐墊也被拆除。
當局不得不加強管制,而這也直接影響了業者的成本。共享腳踏車的熱潮,最終在短短兩年內就褪去了。
《聯合早報》曾在2019年的一篇社論中提到:
消費者對最後一公里路的代步工具仍有需求。目前看來,電動個人代步工具很有可能填補空缺。
對照現在的境況,這句話難免會令一些依賴電動代步工具的新加坡人不勝唏噓。

自2020年4月起,電動踏板車每兩年就須進行一次檢查,確保它符合條例,若不合規將被註銷。(聯合早報)
腳踏車道擴增 望能再掀一波電板車熱潮?
儘管如此,新加坡滑板車愛好者認為,電板車不全然「沒有退路」。
滑板車愛好者組織Big Wheel Scooters Singapore會長許得量說,雖然許多電板車用戶已改騎電動腳踏車,但他預計,隨著獅城建設更多自行車道,電板車需求將會回流。
他說: 「使用個人代步工具有助於減少路上的車輛、邁向減少用車社會。在大力推行電動車輛的未來趨勢下,我相信有了更多連接自行車道,代步工具又會再次受歡迎。」
目前,若不包括中央商業區,新加坡有10個市鎮有腳踏車道。
兩周前,陸路交通管理局宣布,將展開下個階段的腳踏車道建造工程,在東北和東部七個市鎮興建新的車道。

(聯合早報)
新加坡腳踏車道網絡目前為530公里,到了2030年料將擴增至1300公里。
另外,總長75公里的環島綠道首階段已在去年1月22日啟用。全長150公里的環島綠島工程將於2035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