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在用簡體字,為什麼中國港澳台卻堅持用繁體字?
新中國成立之後,漢字的簡體化是為了配合掃盲運動開展的活動。這是一項大工程。《簡化字總表》總共頒布過兩次,一次是1964年,一次是1986年。現在我們用的就是1986年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剛剛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接受了簡體漢字的使用,那具體是什麼時候接受的,又為什麼可以接受呢?

先看到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被海洋包圍的國家,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亞洲主要轉口樞紐之一;現行政體是議會制共和制,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官方語言有四種,分別是英語、馬來語、漢語、泰米爾語。哎,說到這裡,或許大家會有點疑惑,為什麼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會有四種這麼多呢?這裡說一下。地理大發現之後,全世界都進入了殖民國家的殖民範圍。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國內文化受英國文化影響很深。而馬來語成為官方語言的原因呢,和泰米爾語一樣,這兩種語言分別是新加坡主要民族馬來人和印度人的母語。至於漢語是新加坡官方語言的成因呢,說起來也不複雜。就和人口遷移,也就是中國人向南洋區域的經商和遷徙活動有關。目前,華人占了新加坡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新加坡接受簡體漢字也就無外乎這幾個原因:華人多,要學漢語,但繁體漢字難學。那馬來西亞接受簡體漢字的原因是不是和新加坡差不多呢?

其實差很多。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就是馬來語。華人在馬來西亞的人口比例大約在20%左右。所以,華語在馬來西亞面臨的困境要比在新加坡大得多。比如,1961年馬來西亞當局就無視華人的利益,強制華文學校使用馬來語進行教學。少數不接受改制的華文學校就離開了國民教育體系,成了私立學校。這之後,馬來西亞的華人為了更好地傳承華文教育,在發現1972年中國漢字簡體化運動有所成效的時候,就開始在馬來西亞推廣簡體漢字。那麼,可以說馬來西亞接受簡體漢字更多的是民間活動的推動。到1996年,馬來西亞又重新將華文學校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簡體漢字也就成為了官方認證的馬來西亞華人使用的漢字。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是因為簡體漢字相對於繁體漢字來說更好用些。所以,他們接受了簡體漢字。那港澳台還在用繁體漢字又是因為什麼呢?

先看香港和澳門。港澳不管是民族還是官方語言,一直都是漢族和漢語。即使近代以來受到了諸多西方文化的衝擊,但主流文化一直都是中國文化。當地的繁體教育也沒有中斷過。港澳人一直都在繁體漢字的環境里。自然他們也就不會覺得繁體漢字有多難。加上中國在推行漢字簡化運動時,港澳還沒回歸,也就錯過了;還有港澳人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繁體並沒有對他們的學習造成阻礙。既然這樣,港澳自然就沒必要多此一舉接受簡體漢字囉。至於台灣呢,追溯我國的漢字簡化史,從太平天國開始就有漢字簡化的提議了。到民國,文字改良也基本成共識了。那為什麼台灣現在還在用繁體漢字呢?

解放戰爭後,蔣介石帶著部下占了台灣這座小島,在美國的支持下直接表明了和大陸對立的態度。這樣一來,漢字簡化就不單單是文學界的問題了。所以台灣也就沒有繼續把漢字簡化進行下去,直到現在。其實漢字的繁簡體各有優勢。說到底,用簡體漢字還是繁體漢字就是一個學術問題。需要的時候就用嘛。就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因為多數人學習漢語的需求,所以接受了簡體漢字。而港澳台暫時就沒有把漢字簡化的需求,所以就還是在用繁體漢字囉。你認同這種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