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三年見證太多生離死別 醫護人員學會愛要即時說出口

(圖:邱德拔醫院,新保社區醫院)
回首在疫情下的前兩年,醫護人員堅守抗疫的第一道防線,持續應對接踵而來的疫情。從人手不足、壓力巨大、筋疲力盡,到如今逐步恢復正常,第三年的抗疫之路讓醫護人員終於有機會「放慢腳步」。回顧這些年的抗疫之旅,疫情教會了他們哪些事呢?
愛要即時說出口
隨著我國在去年4月將冠病疫情警戒級別下調到黃色級別,防疫限制逐步解除,醫護人員也有更多機會與家人和同事再聚。
因為疫情以及中國的相關政策,來自中國的36歲邱德拔醫院急診部門高級護士鮑俊已有四年沒有回家。想念母親的她,每周都會和母親視訊一次。
雖然母親身體情況良好,家裡也有姐姐在旁幫忙照顧,鮑俊在急診部門見證太多的生離死別,讓她更主動將「愛」說出口。
她坦言:「以前我也沒有發現有這麼地愛家人。由於疫情(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即時地團聚,這讓我意識到我真的很想念他們。我們華人什麼都放在心裡,嘴巴沒有那麼會說,像是『媽媽我愛你』這樣的話就很少能講得出口。疫情讓我感覺到世事無常,我在緊急部門做工也經歷過很多的生死離別,現在的我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愛,會經常對媽媽講『媽媽我想你』『媽媽我愛你』。」
醫護人員不是機器人
不僅家人值得珍惜,44歲的盛港社區醫院客座助理教授劉思源指出,疫情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照顧和珍惜醫護人員的重要性。
「在這三年,我觀察到許多人都已筋疲力盡,醫護人員因職業倦怠而離職。讓我印象最深刻和傷心的莫過於一位很資深的護士辭職回去菲律賓。醫護人員不是機器人,我們需要照顧好他們。」
37歲的光明社區醫院護士長楊智安也提到,在聚會限制放寬後,終於能和同事們聚餐慶祝,她非常珍惜每一次歡聚的機會。
「前兩年,我們吃東西時都還要保持距離、戴上口罩等,整個人感覺很孤立。今年,我和其他的醫護人員能安排在一起聚會、慶祝等,大家有說有笑,有人聊天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

劉思源(左二)分發點心給醫護人員。(圖:新保社區醫院)

楊智安與團隊一同慶祝同事生日。(圖:新保社區醫院)

劉思源(前右)和楊智安(後左)慶祝2022年護士節。(圖:新保社區醫院)
「原來我們可以做到」
因疫情而不斷改變的政策讓醫護人員必須在短時間內適應及調整,「原來我們可以做到」更是諸多受訪醫護人員所領悟到的。
35歲的邱德拔醫院急診部門顧問醫生陳涵儀就說,若不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醫護人員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潛能的極限。
「工作上,我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值班時能看這麼多病人。從護士、醫生到社工,我們從來都沒想過彼此可以通過這種合作方式幫助這麼多病人。在社會層面,沒有人會想到能在兩到三年間逐步恢復正常。」
陳涵儀更是在抗疫的過程中,再次看到自己作為醫護人員對病人生活的影響。回憶起防疫限制相對嚴格的那段時間,許多病人的家屬無法探望,甚至無法見上病人最後一面。
「我的部門有安排讓家屬與病人視訊。但最終,當病人無法和家人面對面聊天時,就只能和我們聊。我感覺到我們做的事是對他們有所影響的。」
更多相關消息,請點擊《2019冠狀病毒》專題報道。

陳涵儀看診。(圖:邱德拔醫院)

陳涵儀(右三)與同事聚會。(圖:陳涵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