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說,鍾宇升是個活得很通透的孩子。 其實真正有遠見的,何嘗不是他的母親。 一次適度鬆手,一次及時拉緊。 這才讓那個年少的孩子,既可以自如地發掘自己的天賦,追尋著自己的熱愛。 又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不忘形,不扭曲,穩紮穩打地把人生這條路一步步走好。 但我們很多父母,往往都做反了。 在孩子想飛的時候,我們剪斷了他們的翅膀。 如同紀錄片《零零後》里那個母親。 兒子錫坤喜歡魔術,探索能力很強,在幼兒園就常和小朋友們一起做實驗。 可媽媽便覺得這種探索精神毫無用處,更「當不了飯吃」。 強塞著讓他進入語言班,對此根本不感興趣的錫坤,成了班上最差的孩子。 本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他,變得日日沮喪、自卑。

也如同《少年說》里那個父親。 女兒塗思睿,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寫小說,4年多寫了30多萬字。 文科成績相當優秀。 可就因為理科成績不理想,父親一把撕毀了她56本心血之作。 理由很簡單:愛好影響上大學。

而當孩子的某些特質真的能換來利益,有些父母又見利濫用。 如同那個孩子長得可愛,就安排她做童模、走秀拍照的父母。 一言不合,動手逼迫。

以及那個把女兒打造成「天才少女」的父親。 14歲,自稱一天寫詩2000首,出書、辦演講,營銷成功學以牟利。

在該讓孩子飛翔的時候,我們用繩子把他們勒緊。 而該加以引導的時候,我們又急急地將他們推向成人社會。 說白了,我們的教育,有時太過功利。 一切以實用為目的,既不關心孩子到底喜歡什麼,也不在乎孩子到底想過怎樣的人生。 只是用父母的「權利」,去干涉孩子的未來,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讓孩子走父母認為對的路。 可別忘了,教育的本質不是畫框子,而是種樹。 讓種子自己破土、抽芽、生長,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營養,再在合適的時候,修剪、指引。 小樹苗,才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孫雲曉在《成功智力》中寫下的那句話: 「離開了做人的教育,一味給孩子灌輸功利的成才觀,會扭曲孩子的的人格乃至人生。」 對孩子真正的愛,不是替他走多少路,做多少決定,而是給他足夠的尊重。 他的人生,才能被自己點亮。
參考資料: 剝洋蔥people:被圍觀的「鍾美美」 我們視頻:「鍾美美」稱未來想把演戲當副業 封面底稿:對話「鍾美美」母親:對比走紅,更關心孩子這個周末怎麼過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