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滿分
我們大多數人都將依賴於更廣泛的醫療體系。希望以公平的價格獲得高質量的治療似乎是一個合理的期望。更重要的是,醫療政策的經濟影響可能是驚人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的數據,到2040年,全球衛生支出將從2013年的約8萬億美元躍升至18萬億美元。
鑒於衛生治理在全球的重要性,參與衛生保健討論的主要利益攸關方必須考慮所有選項,並審查在世界其他地區取得成功的系統。其中一個地方就是新加坡。
01 WHY SINGAPORE?
為什麼是新加坡?

彭博全球健康指數(Bloomberg Global Health Index)將新加坡排在世界第4位,這得益於81歲的預期壽命和1.5‰的低嬰兒死亡率。彭博社的另一項全球最高效醫療體系指數將新加坡排在第二,僅次於香港。(美國在55個國家中排名第50。)
這個小島嶼的醫療保健系統與其他發達大國有何不同?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Kai Hong Phua博士列舉了三個關鍵原因:
1)公私平衡。新加坡的全民健康覆蓋體系主要由政府的衛生部監督,但也包括來自公民和私營部門的支持。Phua博士說,新加坡政府已經在其醫療體系中進行了一系列不同的改革,這些改革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公共衛生優先事項的變化,從環境措施到個人生活方式和醫療消費。政府還將其公民的價值觀作為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加以衡量:新加坡的文化強調家庭支持,這帶來了強大的支持網絡。
2)可持續融資。政府採用多元化而綜合的方法,包括:
為可獲得的公共衛生服務支付費用並補貼貧困人群的稅收措施;
個人急症醫療消費儲蓄計劃;
界定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
後者只涵蓋災難性護理,這可以幫助避免道德風險陷阱(當消費者購買額外的不必要的護理,因為他們參加了保險),以及逆向選擇,這兩者都是典型的私人保險。因此,在醫療保健的供求雙方都有成本分擔的特點。
3)強有力的監管治理。儘管政府鼓勵自由市場競爭和選擇,但它在市場失靈導致醫療費用無法負擔的領域進行了大量有針對性的投資。由於它控制著占主導地位的公立醫院和醫生的供應,新加坡不太重視通過供應商誘導的需求來保護私營部門的利益。

包括威廉·哈塞爾廷(William Haseltine)在內的許多美國觀察人士在出版的探討新加坡醫療體系的書中表示,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或許可以讓人們窺見其他已開發國家的醫療體系可能會是什麼樣子。雖然這些觀察人士可能特別關注成本分擔或個人責任激勵等方面,但關鍵似乎是新加坡政府對公共政策執行的監督質量。而醫療儲蓄的集體積累,特別是在老年,可能是老齡化社會日益昂貴的醫療系統的拯救。
但Phua博士等人認為,Haseltine對新加坡的樂觀評估可能過於關注它能為美國醫療體系提供的潛在解決方案,而沒有研究其基本原則或潛在的利弊。Haseltine對新加坡醫療體系成功的一些關鍵原則進行了粉飾:它的繁榮是因為它的社會包括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它的衛生籌資計劃體現了良好的治理。

儘管如此,Haseltine注意到一些因素可能可以轉移到其他國家的衛生系統,特別是那些面臨著社會挑戰,如大規模人口變化的國家。如今,我們的重點是利用同樣的跨部門方法,為即將到來的人口危機做規劃,這種方法在《平價卓越:新加坡醫療故事》(Affordable Excellence: the Singapore Healthcare Story)一書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何調整目前的制度,以國家負擔得起的成本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照顧?這是所有發達經濟體的核心問題。那些計劃未來的人很可能會向新加坡尋求如何準備迎接未來挑戰的想法。
Phua博士指出,要在未來全球醫療體系中實現適當的平衡,就必須調整醫療融資的各種控制旋翼。也就是說,為窮人和老年人分配適當的資源,更穩健的終身儲蓄,為未來的老齡化需求創造更多的資源,以及提供更大的風險分擔,以覆蓋高成本的大病的保險。這有助於避免公共開支的削減和配給,也有助於避免貧富之間代溝的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人相信善政,並支持在衛生部門內加強監管和信息共享。他們想要享受更安心的晚年,擁有健康的身體,以負擔得起的價格享受醫療保健。

*部分段落或圖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