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農曆新年將至,許多民眾都會排隊換新鈔。(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本月初宣布,來臨的農曆新年將停止發行2元「如新鈔」,以降低在印製這些鈔票時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當局鼓勵改以適用鈔(fit notes)包紅包,但一些民眾可能心中會想:
新春佳節一年也就一次,如此果斷停用新鈔,真的能對保護環境帶來那麼大的幫助?
若撇開配合春節發行的「如新鈔」不談,金管局在印製每日流通的鈔票的過程,其實也相當不環保。
在政府大力推廣電子付款之際,紅螞蟻為大家整理紙質鈔票對環境的影響,以及金管局在減少碳排放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① 印紙鈔碳排放比率可高達六成
根據2021年的可持續報告,金管局在2020及2021財政年的碳排放達4383噸,比上個財政年的8225噸少了幾乎一半。
當局解釋,碳排放減少主要是因航空旅遊減少、該局租用的辦公樓空間用電量下降,以及來自焚燒垃圾的碳排放變少了。
然而,當局在減低碳排放方面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印製紙鈔。
去年,在一場探討新加坡可持續發展的座談會上,金管局助理局長(機構與人力資源發展)黃增毅曾透露:
該局的生產貨幣(currency operations)流程,即製造、印製及從海外運送鈔票和硬幣回我國,占了當局總碳排放的約四成至六成。
黃增毅說,這相等於建屋局一整年可以為2500間四房式組屋單位提供的電力,數字相當可觀。

金管局外包給澳洲印鈔公司等印鈔商印製紙鈔。(網際網路)
目前,金管局的紙鈔並非自家印製,而是外包給海外印鈔商代勞,如澳洲印鈔公司(Note Printing Australia)。
上個財政年的數據揭露,這些外包的生產過程,共製造了5459噸的二氧化碳,占金管局總碳排放的約55%。
這個數字比起前幾年,其實已經有所減少。當局說,這是因為疫情期間,民眾對硬幣的需求下滑了。
即便如此,55%的碳排放量也會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換算下來,這等同於駕駛1200輛由汽油驅動的汽車一整年所釋放的二氧化碳。
② 提現不久又被歸還很浪費新鈔

佳節期間,當局會印發1億張新鈔,但不少國人收到新鈔後又會將它存入戶頭。(聯合早報)
當局估計,每年在農曆新年及其他佳節期間,會印發約1億張新鈔,其中大部分是讓國人用來送禮,如派發紅包等。
這個過程的癥結點在於,一些人收到紅包後,就會把新鈔存入戶頭,最終又歸回到金管局手上。
當局透露,大部分被歸還的鈔票會重新流通(recirculate),但久而久之,多餘的紙鈔會累積,在他們的「使用壽命」結束前就被銷毀,因為市面上的需求沒有這麼高。
這樣的情況之所以發生,主要是因為過了派紅包及需要用到新鈔的「熱潮」後,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接受使用舊抄。待到下一年的農曆新年,新鈔的需求量又會暴增。
如果還是無法理解當中的嚴重性,金管局用下列例子解說:
每年派發多餘新鈔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好比為430間四房式組屋供電一整年。
另一方面,我國市面上流通的紙鈔和硬幣,極有可能也是供大於求。
數據顯示,雖然未知具體有多少紙鈔和硬幣數量正在流通,但截至2021年,其總數額高達約603億元。
當中,鈔票流通金額占大部分,達589億元,硬幣金額為14億元。
最新的流通貨幣金額,相較2012年的數據是超過一倍的。
③ 多管齊下減碳都不比一招有效

截至2021年,本地流通的紙鈔和硬幣總數額高達約603億元。(路透社)
除了像明年農曆新年期間,改而派發適用鈔,金管局也採用其他方式,減少印發紙鈔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既然印製紙鈔屬外包工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和印鈔商接洽。
金管局舉例說,以澳洲印鈔公司為例,該廠商自2021年7月起,已將電網電力(grid electricity)的可再生能源增加兩成。
有鑒於此,金管局指出,未來在選擇貨幣印製商時,會納入環境因素的考量。
此外,有報告指出,塑質鈔票(polymer notes)可能比紙鈔更環保。
英國銀行在2013年的一份報告中揭露,塑質鈔票的「壽命」較長,帶來的環境影響比紙鈔來得小。
報告稱,塑質鈔票的壽命更長,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印發較少的塑質鈔票,紙鈔一般每兩年就能被「用爛」,必須印製新鈔。此外,印製塑質鈔票所使用的原料更少,生產過程也沒那麼複雜。

2元新鈔。(海峽時報)
不過,金管局補充說,雖然減少生產貨幣可以減少碳排放量,但關鍵在於如何減低公眾對於紙鈔和硬幣的仰賴與需求,漸漸過渡至電子付費。
這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大趨勢,也是目前仍無法適應的國人,必須在不久的將來儘快習慣及接受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