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管理更傾向於靠近資產交易活躍的市場,所以資產管理的主要力量集中於香港。根據香港證券與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調查,2020全年香港資產管理規模為4.5萬億美元。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布的《2020年新加坡資產管理調查》(2020 Singapore Asset Management Survey)新加坡同期資產管理規模為4.65萬億新元,約合3.4萬億美元。香港比新加坡高32.4%。
財富管理的故事與資產管理略有不同。
2021年四季度德勤發布了《2021年德勤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排名報告》。此研究報告認為瑞士在財富管理市場中仍居全球榜首。
瑞士的競爭力、資產規模和業績表現均保持領先。從競爭力和資產規模來看,各地排名有所不同。
在競爭力方面,新加坡和香港排名第二和第三;
而在資產規模(德勤報告的財富管理規模排名以離岸財富來衡量)方面,英國和美國則排名第二和第三,香港和新加坡分列第四、第五。
2020年香港的財富管理規模為1萬億美元,而新加坡是7900億美元。2017年-2020年,新加坡財富管理規模年均增速約6%,香港約為3.5%。如果兩者都保持以上的平均增速,新加坡的財富管理規模還需要10年才能超過香港。
對於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規模都是最重要的指標。而從規模來看,不管是資產管理還是財富管理,香港都勝過新加坡。
05
構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新優勢
政局方面,香港完善選舉制度後,選委會選舉、立法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三場選舉成功舉行,香港邁向良政善治新階段。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
站在新起點上,應從哪些方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聽聽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怎麼說。
多渠道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過去10多年,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多個方面不斷拓展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基礎功能。
我國2009年開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拓展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和結算貨幣功能。香港在處理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方面保持領先地位,2010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總額為5063.4億元,2021年高達7.94萬億元,是2010年的15.7倍。2021年香港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交易額度高達358萬億元,同比增長26.6%,且連續5年正增長。香港要強化跨境貿易結算和即時支付結算的人民幣支付功能。
人民幣離岸市場是人民幣定價、投資以及內外交互的重要市場,而香港是人民幣最大離岸市場。2017年以來,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進一步增長,銀行存款、債券發行及實時支付等均取得較好進展。香港人民幣存款持續5年正增長,2022年1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比2021年年底增加18.2%,為1.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2021年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額同比增長35%,為5506億元,遠高於香港債券發行額增速。香港是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資本市場的主要通道。2021年滬股通和深股通成交總額為7.6萬億元,同比增長31%;港股通成交額為9.3萬億元,同比增長高達70%。以滬深港通、債券通為代表的資本項目雙向投資日益強化,人民幣資產成為國際投資者重要投資標的。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可以有效提升人民幣投融資貨幣功能。
香港與內地貨幣金融合作不斷深化,對人民幣儲備貨幣功能也有所促進。2020年11月份,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續簽為期5年的貨幣互換協議,協議規模由原來的4000億元擴大至5000億元。
未來香港可在以下四個方面強化香港人民幣業務國際競爭力。一是立足香港與內地規模巨大的貿易往來,強化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以及即時人民幣支付結算系統功能,有效促進人民幣結算功能。二是強化與內地合作,著力發展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擴大離岸國債等利率債發行規模,著力做大人民幣「資產池」,強化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雙向連結功能,強化人民幣投融資貨幣功能。三是充分發揮樞紐作用,注重推薦介紹內地經濟金融發展機遇、重要金融產品與服務以及重大投資機會,帶動周邊地區和「一帶一路」地區的人民幣資產投資需求,吸引國際資本及其他金融要素在香港集聚,構建境外投資者「資金池」,將更多金融資源引入內地市場。四是發揮香港金融法律制度優勢,帶動人民幣和內地金融系統更多融入全球化進程中,提升雙循環相互促進功能。
(鄭聯盛: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提升國際資產管理中心能級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一系列重大目標,明確了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其中之一便是支持香港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資產管理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和交易平台。現階段,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資產管理及私人財富管理中心。站在香港新篇章與國家新征程的交匯點上,香港的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業務將釋放巨大的增長潛力。
香港具有建設國際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基礎優勢。作為高度自由的經濟體,香港資金自由流動和港元自由兌換受基本法保障。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實時大額支付體系、連結內地與海外的證券結算網絡和持續聯結國際外匯市場的結算體系。資金的自由進出與高效結付為資產與財富管理業務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香港擁有功能豐富的金融生態系統。全球前100大銀行中有70多家落戶香港,全球前100大資產管理公司中超70家在香港設有辦事處。種類齊全、高度聚集的金融機構,為香港發展資產與財富管理業務提供了豐富的投資主體,而高度發達的會計、審計、資信評估、投資諮詢等第三方中介服務體系則為建設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撐。
優越的政策條件與靈活的監管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香港資產與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包括引入新的基金結構、為在香港運營的私募基金所分發的附帶權益提供稅務寬減、設立外地基金遷冊來港的機制等,進一步增強了香港建設國際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優勢條件。
近年來,內地居民財富的規模和增速在全球名列前茅,居民的財富管理意識日益強烈。香港證監會統計資料顯示,內地已成為香港財富管理業務最主要的來源地,也是財富管理業務增長速度最快、最具潛力的市場。受益於內地居民旺盛的財富管理需求,香港的財富管理規模持續增長,增速在全球主要財富管理中心中最快。
「跨境理財通」的落地進一步擴大了香港財富管理市場的客戶來源。數據顯示,「跨境理財」通開展半年時間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個人投資者超過2.58萬人,購買投資產品市值餘額超3.56億元,其中內地個人投資者持有港澳投資產品市值餘額超1.44億元。隨著「跨境理財通」第二批試點銀行的落地和相關細則的進一步完善,內地市場對香港財富管理業務發展的推動作用還將進一步顯現。
有別于海外財富管理中心專注服務高凈值及富裕階層的模式,未來香港的財富管理可更具普惠色彩。香港的財富管理業務可藉助金融科技等手段,將傳統意義上的小眾化、高門檻、高成本的定製金融服務,轉變為實現居民資產保值增值、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有效工具,在服務國家重大決策中為財富管理行業開闢新的發展空間。
(李俊成: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搶抓機遇發展綠色金融
香港作為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第五大股票市場和外匯交易中心、亞洲第三大債券市場以及亞洲最大的基金管理和私人財富管理中心。目前全球百大銀行中超過四分之三的機構在港運營,海內外規模最大的20家私募基金中有15家落戶香港。來自全球的綠色債券投資者和綠色企業、項目不斷向香港彙集,香港綠色金融發展面臨三大機遇。
一是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共識為香港提供了彰顯優勢、集聚要素的全球性歷史機遇。《巴黎協定》的承諾正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並成為全球性共識。多國政府相繼出台綠色發展的引導性、支持性和鼓勵性政策,全球經濟發展加速向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轉型。我國是全球首個擁有較為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國家,很多地方在實踐探索中已經積累了不少有價值的創新經驗和產品模式。可以預見,在綠色金融關鍵要素的全球範圍流動和集聚進程中,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先發優勢、專業優勢,將贏得這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二是中央政府長期穩定的制度化供給賦能香港發展綠色金融的政策機遇。《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深化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探索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為內地企業利用港澳市場進行綠色項目融資提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同屬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和可持續金融國際平台成員,將繼續支持香港綠色金融體系的發展。
三是鮮明、完備的「綠色」稟賦為香港培育了打造新高地和激發新引擎的發展機遇。我國明確制定了綠色金融發展目標,其中,香港的樞紐和橋樑作用尤顯重要。香港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國際化城市,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近些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多措並舉積極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先後推出「綠色金融認證計劃」「綠色債券資助計劃」以及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主權綠債發行計劃,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基準和綠色指引等。目前綠色金融還沒有統一的全球標準,歐洲發達經濟體與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香港具可擔當中介樞紐角色,為各類投資者提供顧問和專業服務。香港不僅可為內地綠色項目提供離岸發債平台,還可為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綠色債券市場提供便利,成為全球綠色債券的募集、交易和認證中心,成為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綠色項目服務中心。
(徐義國: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06
綜上所述
綜合上文,在股票、債券、外匯、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各個市場,香港金融業都強於新加坡。尤其她們在股票市場方面的差距達到10倍,而新加坡又很難找到超越路徑。
實際上,香港在銀行信貸、黃金交易等方面也都超越新加坡。金融業增加值可以作為金融市場影響力的一種衡量。2020年新加坡金融業增加值是450億美元,而香港約為767億美元,是新加坡的1.7倍。可見新加坡與香港的金融市場影響力還存在顯著差距。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法治、自由、開放是必備要素。但它的發展潛力取決於服務對象。香港服務整個中國內地,是中國和世界的節點,發展空間巨大。新加坡在這方面只能羨慕香港。
目前,在股票、債券、外匯、資管等重要資本市場,香港完勝新加坡。但香港不可以驕傲,更不可以忽視新加坡帶來的挑戰。
香港應該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其自由開放程度一直勝過新加坡。並且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穩固五大市場地位:
一是亞洲最重要的資本市場;
二是世界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三是一帶一路的金融服務樞紐;
四是亞洲首要的資產和財富管理中心;
五是亞洲第一的綠色金融中心。
香港要大量培養ESG人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雙碳」人才,制定綠色金融標準。香港在未來要做亞洲綠色金融中心。
今年4月14日,70歲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49歲的現任內閣財政部長黃循財將成為自李光耀、吳作棟、李顯龍之後的新加坡「第四代團隊領導人」,並在未來合適的時刻接替自己的總理職位。
今年7月1日,64歲的李家超將上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他將以用人唯才的原則,並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之下,開啟「良政善治」的新局面。
在兩位新領導人的帶領下,香港和新加坡無疑都會走向更大的成功。香港和新加坡之間並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而是彼此借鑑,取長補短,資源互補,競合前行。
註:文章內容來源經濟日報、財經十一人、豆丁網-金融資料等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