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
香港輸給新加坡了嗎?

亞洲金融霸主爭奪戰!香港、新加坡綜合對比,誰能技高一籌?
香港和新加坡曾經同列「亞洲四小龍」,規模相近,崛起於同一個年代,多年來,兩城漸漸形成亞洲金融中心的競爭之勢。
在此過程中,輿論上不斷浮現一個問題——新加坡今後是否會取代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
什麼成就了金融中心?新加坡與香港纏鬥多年,兩者都具備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必備條件。
「香港和新加坡都曾經有過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經歷, 有著高效的營商環境和累積多年的貿易經驗及夥伴」,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胡榮表示,因此兩城是一直是爭奪亞太區域金融中心的競爭對手。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胡光宙梳理出兩城共同具備的三個優勢:一、健全、透明、高效的法律制度;二、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三,世界級的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
香港和新加坡法律體系相似。同為前英國殖民地,兩個城市都繼承了英國普通法體系,與國際通行法律體系接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調查發現,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是「歐洲以外最受歡迎的首選仲裁機構」、全球第三大仲裁機構,以及進步最快的仲裁地。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緊隨其後,排名第四,進步程度僅次於前者,位居第二。
從排名上,香港和新加坡一直在國際金融中心位置上不斷輪換交替。但香港始終位居C位。也不乏一些觀點認為,新加坡很快會超越香港,成為亞洲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對此,你怎麼看?
目錄
一、 「新港之爭」
二、外匯市場仍是香港占優
三、股票和債券市場香港勝出無疑
四、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市場規模仍是香港大
五、構築香港金融中心新優勢
六、綜上所述
01 「新港之爭」
金融滋養各行各業,金融中心之地位乃是兵家必爭。
中國香港(下稱香港)和新加坡長期「愛恨糾纏」, 「新港之爭」是新時代的「雙城記」。
香港和新加坡擁有太多相似之處:購物天堂,華人世界,文化多元包容,面積小、資源少卻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她們都是「東亞奇蹟」,「亞洲四小龍」,崛起軌跡高度雷同。
「香港和新加坡都曾經有過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經歷, 有著高效的營商環境和累積多年的貿易經驗及夥伴」,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胡榮表示,因此兩城是一直是爭奪亞太區域金融中心的競爭對手。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胡光宙梳理出兩城共同具備的三個優勢:一、健全、透明、高效的法律制度;二、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三,世界級的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
香港和新加坡法律體系相似。同為前英國殖民地,兩個城市都繼承了英國普通法體系,與國際通行法律體系接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調查發現,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是「歐洲以外最受歡迎的首選仲裁機構」、全球第三大仲裁機構,以及進步最快的仲裁地。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緊隨其後,排名第四,進步程度僅次於前者,位居第二。
金融發達、法律健全、政治穩定、政府高效廉潔、營商環境自由開放、高素質人才恆河沙數,她們都向全世界展現著自己的魅力。因為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兩地管理者也相互以對方為鏡鑒,而在大眾內心之中也存在著深深的「瑜亮情結」。
最近「新港之爭」在輿論上日趨白熱化,有文章炒作資本和財富撤離香港,而新加坡是最大受益者。
這些文章列出了一些情況。比如,2021年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排行榜TOP50中,前10富豪裡面有4位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中國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300760.SZ)的實控人李西廷排名榜首,火鍋連鎖龍頭海底撈(06862.HK)的實控人張勇夫婦名列第4。
再如,2022年3月以來,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思愛普公司(SAP)、世界知名品牌戴森(Dyson)、法國製藥巨頭賽諾菲(Sanofi)紛紛宣布在新加坡投資建廠。戴森更是在新加坡設立全球新總部,總理李顯龍親自出席揭幕儀式。
這些文章認為除了越南,新加坡成為了又一個疫情受益國家,而香港的地位日漸衰落。香港在「新港之爭」中已然落了下風。
其中有些觀點言之鑿鑿,說不久之後,新加坡就會取代香港,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金融中心。曾經光輝燦爛的「紐倫港」將讓位於「紐倫坡」。
有些人用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的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疊加一些其他事實,來支持香港將被超越的觀點。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確是比較權威的指標。該指數持續對全球金融中心進行競爭力評估和排名,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顯示競爭力的變化。自2007年3月發布第1期以來,已經連續發布了31期。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的排名長期居於第三。香港和第一的紐約,第二的倫敦形成了「紐倫港」的穩定格局。然而2019年香港發生了一些情況,導致2020年3月其排名大幅下挫到第六。當局面穩定之後,2021年9月,香港排名回到第三。2022年3月最新的31期排名中,香港得分715分仍為第三名,比第二名倫敦低11分,比第六名新加坡高3分。
這些人說,新加坡比香港僅僅低3分,考慮到財富快速向新加坡轉移,用不了多久新加坡就會超越香港。
的確,最近有些超級富裕家庭選擇了新加坡作為財富管理地點。我們也承認以「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為代表的財富管理業務在新加坡發展迅猛。2021年「家族辦公室」管理資產增長了100%以上。
但是,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實力真的相差無幾嗎?香港很快會被新加坡超越嗎?
本文比較香港和新加坡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希望通過分析,揭示真相。
02 外匯市場仍是香港占優
新加坡和香港分別是世界第三大和第四大外匯交易市場。在成交量方面,新加坡和香港相差無幾。國際清算銀行每3年公布一次數據,目前最新數據是2019年4月的數據。2019年4月新加坡平均每日交易額為6400億美元,香港為6320億美元,略低於新加坡。
上述數據是否就說明新加坡外匯市場趕超過了香港,是不是說明香港作為亞太地區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被取代了呢?
自然不是的。
原因在於香港具有新加坡及其他一些外匯市場所不具備的比較優勢:
首先是因為香港地處目前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前景最為可觀的亞太地區的中央位置,而且背靠著中國大陸這塊巨大的經濟腹地,會得到中國大陸強大的經濟規模和巨大發展潛力的支持,大量資金會流入這個地區。九七回歸後港人治港,會充分發揮富有創業精神和應變能力的香港人民的巨大潛能。而且,香港是中國大陸的轉口港,隨著香港與大陸經濟聯繫的日益密切,因貿易所產生的實質性外匯需求會較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多,也就是說,外匯交易中投機的比例相對較小,使香港外匯市場能夠長期穩定地發展。
其次是香港外匯市場的衍生性交易(主要指外匯期貨、期權及互換交易)較少,只占1%,而倫敦市場占了3%以上,紐約市場占了6%。新加坡外匯市場的比例很高。金融衍生工具雖是為規避風險而設計的,但在實際交易中因其具有很強的槓桿作用而常被用作強投機性工具。由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造成的金融動盪也屢見不鮮: 1987年由紐約的股指期貨與股指期權的程序化交易(Program Trading )而釀就了全球性股災;今年2月份由於在新加坡炒買日經225指數期貨導致了巴林銀行倒閉;以及幾乎與此同時發生的,上海327國債期貨風波,都使人深切地意識到金融衍生工具的巨大投機性和破壞性。香港外匯市場衍生性交易分量少,而且香港金融當局在發展衍生性交易的同時對衍生工具的監管問題十分重視,並為降低市場風險制定了不少規章制度,為促進外匯市場的穩定發展作出不遺餘力的努力。這一努力的目光是長遠的,它會有助於香港外匯市場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下保持長期的穩定發展。
最後,香港不但是遠東的外匯交易中心之一它還是全球五大黃金市場之一,是由巨大的股票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基金市場等組成的綜合性國際金融中心。更廣義地說,香港是世界貿易、金融、旅遊、信息、航運的綜合性經濟金融中心。這一切,都會支持香港外匯市場在挑戰中獲得生存與發展。因此,香港外匯市場雖面臨著其他市場的激烈競爭與挑戰,但它的發展勢頭仍會很勁,發展前景會是十分美好的。
所以在未來的外匯市場上,香港會比新加坡更具優勢。
同時,香港作為是全球第三大美元交易中心,新加坡排在其後。美元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儲備貨幣,在總量中占比接近60%。而且美元具有最佳的流動性和抗風險性,所以美元交易額比全體貨幣的總交易額更重要、更關鍵。
並且,香港的人民幣市場比新加坡大很多。香港是境外人民幣最大樞紐,而新加坡排名第三。2021年12月香港的人民幣存款餘額超過9000億元人民幣,而新加坡為1750億元人民幣。
東協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很多中國內地企業通過香港去東協投資。香港未來可以強化人民幣融資和交易功能,擴大周圍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人民幣業務。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香港作為世界第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其優勢顯而易見。
世界金融中心必須擁有強大的資本市場,而資本市場的核心是股票和債券市場。我們看看「新港」的股票和債券市場之間有多大差距。
03 股票和債券市場香港勝出無疑
你不得不承認,新加坡在國際金融中心的競賽上一直奮勇拼搏。她頻出政策以吸引人才、企業及資金。但目前,香港在股票和債券市場上明顯勝過新加坡。
我們先看股票市場。熟悉香港和新加坡市場的投資人士都知道,香港以資本市場為主,新加坡以外匯市場為主。香港的資本市場要比新加坡大很多,特別是股票市場。2021年底香港股市總市值為42.4萬億港元,新加坡股市總市值8000億新元,摺合4.6萬億港元(此處和下文,新元與港元換算都用1:5.8)。香港股票總市值是新加坡的9倍多(42.4/4.6=9.2)。
香港和新加坡的股票市場都向全世界開放,而香港的成交量遠超新加坡。2021年新加坡股市總成交量為3288億新元,摺合1.9萬億港元。而香港股市2021年總成交量為41萬億港元,約為新加坡市場的22倍。
香港和新加坡的股票市場為何有如此大差異?主要因為服務對象不同。新加坡主要面向東協市場;而香港金融業主要服務中國內地。比如香港銀行約45%的貸款和內地企業有關。
東協以中小經濟體為主,很難出現優質公司。零星出現的優質公司也會選擇其他市場上市。
中國內地的優質資產會優先選擇香港而不是新加坡上市。目前香港股票市場80%市值來自內地企業。可以說,香港股市已經是中國內地經濟的晴雨表,而不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
新加坡股票市場小,資金少,除非被逼無奈,新興優質企業不願意去新加坡掛牌上市。5月20日蔚來汽車(NIO.S)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掛牌只是為了緩解在美股的「摘牌」風險。
新加坡股票市場由於缺乏流動性、又缺乏新興優質企業,所以難以吸引國際資金的活躍參與。這形成了一種負反饋,難以破解。新加坡要彌補股市短板,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再看債券市場。債券的發行籌資額以及債券交易額,是兩個衡量債券市場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從表面上看,2021年香港交易所全年債券共籌集1.55萬億港元;而新加坡交易所2021年全年債券共籌集 0.43萬億新元,摺合2.49萬億港元。
似乎,新交所的債券市場已經大幅勝過港交所。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一位從業10餘年的境外債券投資機構管理人對《財經十一人》說:「很多債券是在香港募集的,然後去新加坡掛牌。在哪裡掛牌主要出於披露規則、稅務規則等方面的考量。在哪裡掛牌本身意義不大,而在哪裡真實募集資金才重要。」
他繼續說:「新加坡交易所看起來募集了約2.5萬億港元,但其實顯示的是掛牌量。真實募集資金要小很多。」 「如果考慮真實募資額,香港市場會明顯勝過新加坡。而且,這些債券的真實交易也大多發生在香港。交易的方式大多是OTC(over the counter,場外交易),所以數量難以統計。但根據我的經驗,香港的債券市場肯定是勝過新加坡的。」
無論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服務對象決定了長期地位。香港服務於中國內地,這是新加坡無法動搖的優勢。
04
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
市場規模仍是香港大
很多讀者可能認為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是一回事。其實雖然兩者密不可分,但卻也存在明顯區別。
資產管理的出發點是「資產的保值增值」。資產管理對募集的資產負責,而無須照顧某個投資者的特殊需求。而財富管理的出發點是「滿足客戶需求」,對客戶負責。不僅要考慮保值增值,還要照顧客戶在財富傳承、避稅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