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歲的婦女翁美愛在2016年被診斷腎衰竭後,就等換腎;去年4月15日,中央醫院通知找到合適腎臟,並趕到醫院做所有檢查且過關,唯冠病檢測呈陽,證實得了冠病。
「我當時沒有任何冠病的症狀,根本不知道自己染病,當時感到非常無助,只能痛哭。我不只無法動手術,還染上冠病。我當時也很擔心,不知道自己如何感染,擔心傳染給身邊的人。」
《聯合晚報》報導,疫情暴發後,器官捐贈者和移植者都須在手術前進行冠病測試,沒有染病才能動手術。由於冠病檢測和其他檢測同步進行,實驗室也投入了更多資源優先處理移植器官者的檢測樣本。
確診染疫後,翁美愛馬上被轉入中央醫院的隔離病房,進行28天漫長又孤寂的隔離,每晚和家人的通話成為她打敗病魔的力量來源。最終她還是熬了過來,痊癒出院。

今年1月18日,她終於再次接到中央醫院來電,這次她終於順利動了腎臟移植手術,成為本地第一個接受器官移植的冠病康復病患,從此無需再靠洗腎過日子。
疫情期間,器官移植手術的數量減少,中央醫院腎科顧問醫生何全耀解釋,這和醫院的資源調配有關,疫情初期,醫院須轉移更多資源應對病毒,確保有足夠急診室床位,後來疫情穩定後移植手術也逐漸恢復。
「如果有生命危險,例如急需心臟和肝臟移植,迫切性不同,但腎臟衰竭因可通過洗腎來維持生命,所以腎臟移植的考量不同。」
新加坡政府6月開放讓康復病患接種,翁美愛詢問醫生的意見後,在6月21日接種了一劑冠病疫苗。
「經歷了這麼多,現在不必洗腎,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出國旅行,看看世界,希望接種疫苗後,這個願望能儘快實現。」
中央醫院傳染病學顧問醫生莊詩敏則說,移植器官後的病患必須使用免疫抑制的藥物,因此醫生會儘可能確保冠病患者痊癒後再做移植手術。
莊詩敏也鼓勵移植了器官的病患接種疫苗,但術後三個月病患服用最高劑量的免疫抑製藥物,所以應在手術三個月後才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