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柏汝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發團隊開發出世界首個癌症靶向治療血液檢查。只需少量血,便可得知藥物是否有效,讓醫生能夠快速掌握患者治療情況。
這項檢查的費用預計約100元(新元,約500元人民幣),比傳統檢測方式低,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邵慧琳助理教授帶領國大研究團隊,研發出首個可實時監督靶向癌症治療的血液檢查。(新加坡國立大學提供)
這項名為ExoSCOPE的新技術,融合了化學生物學及傳感器技術來測量血液中由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extracellular vesicles)。
如果癌症靶向治療(targeted therapy)成功阻止癌細胞繼續生長擴散,血液中的外泌體將會帶有靶向藥的成分。
因此,這項血液檢查使用特製的高度敏感化學傳感器,只需一滴血就能探測出外泌體是否帶有藥物成分,並根據探測結果發出燈光信號。綠色燈光代表靶向治療有效,紅色則代表藥物並未發揮作用。
此外,研究團隊也通過運用化學傳感器,收集不同種類的外泌體信息以及外泌體針對靶向藥物的變化。他們發現,傳感器不僅能識別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也能夠監測靶向治療敏感性以及抗藥性。
這項新技術的臨床試驗使用了來自106名肺癌患者的163個血液樣本。與完成靶向治療療程後進行的腫瘤成像的黃金標準相比,ExcoSCOPE的準確度能達到95%。
傳統檢測方式如腫瘤成像(tumour imaging)或活體組織切片(tissue biopsy)的價格昂貴,檢測過程中對人體也有侵略性或副作用,而過後的靶向治療的成效只能在幾周後才能知曉。這項新血液檢測可在開始靶向治療後的24小時內測量藥效,每次檢測也能在一小時內完成。

ExoSCOPE傳感器包含了金納米環,這些小環可捕獲血液中的外泌體,並擴大外泌體中的藥物信號。(新加坡國大)
目前只用於肺癌患者 計劃三年內推出市場
國大醫療健康創新與科技研究院主要研究員邵慧琳助理教授說:「新技術能大大減少癌症治療檢測的時間和價格,也能讓醫生更密切觀察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並在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
目前,這項血液檢查只能用於肺癌患者。研發團隊希望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將這項技術的檢查範圍擴大至更多種類的藥物和疾病,如其他癌症、心臟疾病以及神經疾病。
這項技術已獲得專利,並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推出市場。
國大團隊是自2019年起開始這項研究,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8日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