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大的骨痛熱症黑區兀蘭,過去兩周沒有出現新病例,正式脫離黑區名單。
兀蘭6道、兀蘭圈、兀蘭彎、40通道、60通道、70通道和72通道,自今年4月以來出現最多骨痛熱症病例,共216起,環境局在該區發現的住家伊蚊滋生情況,更高達87%。
根據環境局7月19日發出的公告,當局發現過去七個星期,上述黑區的骨痛熱症傳播速度有所放緩,過去兩個星期也沒有新病例,已把該區轉入「已關閉和受監控病例區」名單。
隨著兀蘭脫離黑區名單,芽籠路、基里瑪路(Guillemard Road)、芽籠4巷、6巷、7巷、8巷、9巷、10巷、12巷、13巷、14巷、15巷、16巷、17巷、18巷、19巷、20巷、22巷、23巷、沈氏道和威士特豪路(Westerhout Road)則成為最大黑區。
另一個黑區菜市的骨痛熱症傳播速度也有放緩跡象,截至7月18日共有130起病例,其中七起是在過去兩個星期出現。
環境局指出,雖然上述黑區的情況有所改善,但居民和所有利益相關者不可掉以輕心,須保持警惕,清除可能滋生伊蚊的地方。當局會繼續監督兀蘭情況。
截至前天,本地共有188個黑區,今年至今共有7808起病例,同比超過五倍。我國目前處於骨痛熱症高發期,本區域今年的病例也有激增趨勢。
(信息來源:新加坡N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