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是7月下旬了,新加坡每日新增病例還是200+,每天的疫情快報下面都會收到這樣的網友留言提問。
「新增XXX例,社區X例,剩下的是什麼?」


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是住在客工宿舍的外籍工人。

藍色數據為客工宿舍病例
(圖源:衛生部)
客工宿舍的外籍工人感染數量基數之大,以每日幾百例的確診來看,大家應該可以猜到。

而且前天又有了3例從新加坡飛廣州,入境的時候被確診陽性的人。而他們的身份也都是在新加坡從事建築業的中國籍工人。

根廣東衛健委,7月17日0時至24時,廣州通報新增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4例。其中3例來自新加坡,他們的身份分別是:
男,42歲,籍貫江蘇,常住江蘇省新沂市,建築木工。
男,38歲,籍貫吉林,常住吉林省梅河口市,翻斗車司機。
男,37歲,籍貫河北,常住河北省定州市,建築工。
這三個人都是7月14日從新加坡乘坐CZ3040航班於當天飛抵廣州入境,海關採樣後按全程閉環管理程序轉運至集中隔離點。反饋新冠病毒核酸均為陽性,即轉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隔離治療。

(截圖:每日經濟新聞)
據廣東衛健委,7月18日0-24時,全省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例和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4例,為廣州報告。2例確診病例來自美國,無症狀感染者來自菲律賓2例,來自加拿大和新加坡各1例,以上均在入境口岸發現,入境後即被隔離觀察。
據廣東衛健委,7月18日0-24時,全省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例和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4例,為廣州報告。2例確診病例來自美國,無症狀感染者來自菲律賓2例,來自加拿大和新加坡各1例,以上均在入境口岸發現,入境後即被隔離觀察。
來自新加坡的確診患者身份是:
男,35歲,籍貫河北,常住河北定州市,建築工人

也就是說7月18和7月19日連續兩天,廣州都通報了來自新加坡的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累計四例!
一方面,我們從這些每日新增數據和中國境外輸入通報中,可以發現客工群體的感染數量確實很大。 另一方面,在一些微信群里,也有客工現身說法反映出一些情況。

(來源:Mothership)
新加坡有32萬客工住在不同客工宿舍,其中中國籍的客工也不少。
具體到每個宿舍的管理可能有所不同,以下事例來自微信群聊、網友留言和求助郵件。
「我們的經歷」 「憋瘋了」、「想回家」、「機票降價了就走!」
是很多客工朋友最近的感想。
【1】

椰子今天早上收到一封求助信。 這位客工表示,3月份來新加坡工作,居家隔離半個月之後,以為可以好好復工賺錢了,沒想到新加坡開始封城,前後只工作了半個月。
隔離的十四天中,也沒還有領到工資。

想回家,但是這段時間的收入還不能負擔一張機票的錢。

(圖源:【捐助湖北獅城愛心群】群主提供)
【2】 微信群的聊天中,還有一些已經回國的客工,反應自己在入境中國時後被檢測出陽性。

他5月中旬在新加坡的檢測中被確診,6月7日出院然後就一直在隔離中,然後最近回國入境時依然被檢測出是陽性。

【3】 另外有一批人,過了很久了還是檢測陽性,在新加坡遙遙無期地隔離中。

這位客工4月12日高燒進了新加坡醫院,4月16日被確診後進入「方艙」社區隔離設施,在6月10日左右轉移到兵營宿舍,十五天之後回到租住的地方,但是7月9日檢測依然是陽性。

每天椰子的文章下面都有一些留言, 說想走、「每天過得提心弔膽」。

將心比心,很多人在封城2個月期間都已經感到苦悶,可是許多客工朋友已經隔離了4個月,心情可想而知。

(圖源:Timemagzine)
新加坡客工數量多,每個宿舍的管理都有所不同,我們從新聞上看到,政府已經處理得不錯了,但是依然有許多個人是需要幫助的。
或因為家庭原因,或因為心理原因。
好在,新加坡有一些民間組織和熱心義工,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幫忙籌款或者組織活動給隔離中的他們帶來溫暖。

(圖源:【捐助湖北獅城愛心群】群主提供)
例如端午節前後,捐粽子,捐口罩物質和孩子們畫畫給客工叔叔們加油的畫,這些能給"坐牢"很久的客工們增加力量信心。

(圖源:【捐助湖北獅城愛心群】群主提供)
義工組織也曾幫助去世的中國籍客工及其家屬。
在新加坡病逝的客工
新加坡6月1日出現第24起死亡病例,是一名51歲的中國籍客工名叫顧振飛,當時總理夫人何晶也轉發了這個消息。

(來源:Facebook)
51歲,人生過百。這個年齡算是正值中年壯年,但他卻因為冠病併發症而去世了。
根據衛生部的文告,這名客工朋友是5月1日確診的第17329起病例。
但在4月底時,他就已經送入重症監護室中,被診斷患上淋巴癌並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
雖然接受了淋巴癌治療,但由於病情不斷惡化,最終在5月31日病逝。

(圖源:家人提供照片)
他的妻子李小娟只能通過視頻與他告別,骨灰在當局的安排下已運回國,6月中旬在全家人的目送下下葬。 第二名病逝的中國籍客工名叫吳利友,他更年輕,才剛剛41歲。
這位來自中國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的客工朋友,6月4日不幸驟逝,是新加坡第25起冠病死亡病例,也是最年輕的死亡病例。

(圖源:海峽時報)

(圖源:家人提供照片)
他的大兒子透露,就在父親過世的前一天,還跟父親視頻通話,可能為了不讓他們擔心,一直沒有透露自己患病的事。
吳利友的家庭負擔很重,有兩個兒子,雖然大兒子已經22歲,但是收入微薄。
小兒子12歲還在上學,妻子患有子宮肌瘤,爸媽身上也都有老年病。
在大家關注死亡病例的大數據之時,是一些民間組織,如【捐助湖北獅城愛心群】幫助這些病逝的中國籍客工的家人籌款,減輕他們遺孀的家庭負擔。

根據愛心群的負責人,熱心義工熊剛描述,最近客工顧振飛的遺孀李小娟還兩次捐款給愛心群的其他活動,幫助其他新加坡的中國客工,讓人感動。
她在顧振飛剛過世後不久,自己媽媽又病逝,缺錢的情況下還不忘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