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學者亨庭頓教授曾斷言,「台灣李登輝的民主模式會天長地久,新加坡的李光耀模式會人亡政息」。

如今,台灣的民主模式雖然還在持續,但台灣的繁榮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新加坡,李光耀走了,至今「茶未涼」。第三代執政團隊秉承了獨特的新加坡政治文化和精神,令小紅點繼續在全世界發光、發亮。

新加坡政壇正跨入第四代領導接班的階段,是否會「人走茶涼」或者是「漸漸涼」,還需拭目以待。
新加坡自獨立以來在行動黨主政下成功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一黨獨大」模式卻時有爭議,部分新一代國民更認為,創造「政黨輪替」是當務之急。
一黨壟斷權力久了就變壞,政黨競爭推動進步,這已成為「民主真諦」。但這個「普世價值」已經面臨考驗。
「民主或許可以避免腐敗,卻無法避免產生愚蠢的政府。」這是筆者29年前的結論。

遍觀世界各國,為什麼民主體制會產生越來越多愚蠢的政府?相信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正在思考、或已經開始意識到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愚蠢政府的定義,除了平庸之輩當道,還包括體制上的過度制約,造成行政困難、「政府無能」的狀態。
歷來一個盛世的建構,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民主體制的治國往往是「進一步退兩步」。
如果把民生與民主課題放在一起觀察,從處理解決民生課題的角度來看,一黨開放模式已經證實非常有效。許多忙於民主的國家,民生課題往往是靠邊站,民主與民生竟然成為「魚與熊掌」的關係。
民主的終極目標是「政黨輪替」嗎?這或許是許多人嚮往的信念。
當日本、台灣相繼政黨輪替後,領導素質卻不升反降,馬來西亞變天后,同樣出現「歡笑以後的代價是冷漠」。西方國家更是已經政黨輪替無數次,政治素質卻江河日下。連法國總統馬克龍都感嘆西方已經沒落。

著名學者鄭永年教授認為,所有的「歷史終結論」都已失敗。
認為西方民主制已經成為世界典範,可以從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算起。當時學者胡適的「民主科學救中國論」,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共鳴。
但李光耀在新加坡執政後,卻拒絕全盤西化。他是先知先覺的政治家。他敢做敢為的強勢風格曾倍受批評。他先斬後奏以政績堵住悠悠眾口,這種治國方式,在民主國家實屬罕見。

而李光耀獨樹一幟的新加坡模式能否持續,則取決於未來新加坡的政治生態和人民的意願。
如果執政黨維持鼎盛的團隊,沒有理由不得到人民的委託而繼續執政。如果在野黨異軍突起,沒有理由一直處在權力的邊緣。
新加坡地小人寡,確保高素質的領導班子並不容易,卻也是每一個國人的希望。
建國總理李光耀把行動黨發展成一個「政治品牌」,「精英政治、任人唯賢、清廉法治」得以貫徹落實。
但「長期執政」在主流的民主論述下,已成為所有執政黨的「選舉包袱」,這是民主選舉必然會導致「政黨輪替」的主因。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與所有已開發國家一樣,執政黨要滿足所有民意已越來越困難,網際網路上的「自由表達」令情況更加雪上加霜。新加坡的政治會一代比一代難搞。
李光耀模式能持續嗎?是人走茶涼,還是人走茶不涼?行動黨的「一黨開放、全國性代表的精英團隊」,能否持續或如何演化?第四代領導班子的表現將會為我們揭曉答案。
筆者認為,政黨輪替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民粹主義造成政治庸俗化,領導素質的下降會令全民買單。這是新加坡這樣的小國無法承受的後果。
作者:翁德生
編輯:施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