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安溪會館遷入新址大坡二馬路與沙峩街交角處的新大廈,經時任公會主席林慶年(林金泰茶莊)與源崇美茶莊顏慧芸提議,又經臨時會員大會決議,公會最終於1960年3月以28000元價格購得安溪會館舊樓,之後重新進行修葺,並將二樓租賃給某公司,而公會辦公地點則搬上三樓。1980年3月,新加坡城市重建局決定徵用公會會所,經過3年多的交涉,1983年10月,公會會所最終以31744.64元的賠償價,交給城市重建局。被徵用後,起初,公會與岩溪茶行共同辦公,1994年6月,公會主席顏明林與安溪會館談妥,繼續租賃安溪會館一個約為300平方尺的單元作為新會所,新會所一部分又租與岩溪茶行作為辦事處。在分開了近30年後,新加坡茶商公會又與安溪會館走到了起,並且隨著會所的搬遷,岩溪茶行一直與公會同進退。2003年岩溪茶行關閉,因會所被徵用失去收租的權利,加上會員月捐和特別捐款減少,已無力支付安溪會館租金的新加坡茶商公會只好又過起「漂泊」的日子。

安溪人勵志傳奇
成立80多年來,新加坡茶商公會人才輩出,成為當地華人社會的一道風景。篇幅的關係,本文只能在新加坡茶商公會會員茶莊中,擇其一二作個介紹,見證新加坡茶市的興起與繁盛,及華茶拓展東南亞地區之軌跡
林和泰茶莊是公會創會會員之一,其當時代表人林本道擔任公會第一任總理。該商號為安溪人林本道、林本良兄弟所創辦,總部設在廈門,後在新加坡福建街設立分號,主營茶葉與民信匯款,由於兄弟合作無間,業務蒸蒸日上,獲利甚豐。林本道、林本良過世後,其後世子侄遂將民信匯款業務停辦,專營茶業。林和泰茶莊當年興盛之時,曾製作一批印有茶莊字號的精美紫砂壺,用以贈送前來購茶的茶客。20世紀70年代初,經營林和泰茶莊的林氏子侄轉營他業,茶莊遂停辦。如今,林和泰茶莊已隨著歷史洪流,逐漸變成了記憶,但它當年發起創立星洲茶商公會的輝煌,今天依然為世人所銘記。
源崇美是祖籍安溪藍田的顏惠芸與安溪西坪友人顏受足、林沙溪三人,於1920年共同創辦的商號,距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顏惠芸青年時即開始種茶賣茶,當時他所設的商號為「裕美」。1917年到廈門經銷荼葉時,遇到西坪後格崇泰號林沙溪和園潭源峰號顏受足,三人商議共同裝配茶葉到台灣銷售,後又商議到新加坡開茶行。1920年,三人將安溪茶葉配運到新加坡,並在源峰、崇善、裕美三商號中各取一字,合為「源崇美」,作為三人合辦的商號。同年二月初四,源崇美茶莊在新加坡睹間口(即中國街)開業三人合夥一年,但得利甚微,於是大家同意以拈鬮法分割商號。結果顏惠芸拈得該鬮,遂將店鋪遷址到吉寧街142號,與顏受足聯合經營。1928年星洲茶商公會成立,源崇美加入成為創會會員。1930年,源崇美經營不見好轉,於是顏受足又退出,由顏惠芸一人獨自經營源崇美。在顏惠芸的苦心奮鬥下,源崇美終於走出低谷,其雙龍標、香黃種及雙獅球商標茶葉開始暢銷南洋各地,源崇美也因此成為新加坡最著名的茶莊之一。
新加坡《聯合早報》曾刊登一篇《從擔子到鋪子》的文章,專門介紹家傳奇茶莊的故事,說的是,當新加坡還是個殖民地時,有位來自中國福建安溪的年輕人叫白金謳,每天都挑著裝滿茶葉的擔子在大街小巷叫賣,後來,年輕人憑著一股衝勁和力量把擔子搬進了鋪子,在摩士街3號創立了「白新春」茶行。茶莊創立於1925年,而1925年時值牛年,故白金謳又素有「牛頭哥」的綽號,所以舉凡商號名稱和商標設計均圍繞著「牛」展開,復因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懸掛著春牛圖,茶樹也是在春天開始生長,商號最終取名「白新春」,另用「牧童吹笛橫坐在春牛背上」或「春牛圖」構成「白新春茶莊」商標。從1925年至今,白新春幾經拓展、壯大,白家經營者一脈相承已歷四代,但茶莊的經營理念一直沒變,茶葉質量沒變,包裝沒變,「安溪佛手神」「武夷岩山水仙王」「黃金桂奇種」「安溪觀音王」依然熱銷滋潤著新加坡愛茶人的心田。

回溯歷史,特別要提及一位傑出的安溪人林慶年。從1928年公會成立到1968年,林慶年共擔任二十一屆執委會主席(第一至第十一屆稱「正總理」),與他一同進入歷屆職委表的是林氏家族的林金泰茶莊。
原籍安溪縣虎邱鄉羅岩村的林慶年,清光緒十九年(1893)出生在安溪一個茶商家庭。曾祖父林宏德是一位傑出的制茶能手,焙制的「金泰茶」名揚海內外。祖父林霽峰繼承父業,從事茶葉生產、銷售。父親林書國是晚清舉人,富有文墨,曾在家鄉辦團練,維護鄉里安寧。叔父林詩國,秉承家傳,對茶葉的種植、焙制、品評、銷售均研究有成,被譽為傑出的茶葉專家。嗣後在廈門開設林金泰茶行,茶葉遠銷星、馬一帶。
1924年,林詩國在廈門創辦的林金泰茶行規模不斷擴大,業務日見繁忙,而在南洋代理銷售金泰茶的榮泰茶行發生股東拆股,影響金泰茶在南洋的銷售業務。林詩國有意派林慶年前往吉隆坡和新加坡開闢茶葉新市場,其時北京大學畢業回鄉的林慶年正遭民團挫折,對國內政局感到灰心,遂按其叔林詩國的安排,前往吉隆坡創辦林金泰茶莊。次年又在新加坡設立總行,以經營茶葉為主,兼營匯兌業。
經商的同時,林慶年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尤熱心於當地公益事業,特別是推進華文教育,首倡在華校採用普通話教育,倡議在中小學實行會考制度,把鄉村私塾合併改建成新式小學,協助解決辦學經費。1930年,林慶年擔任新加坡華商銀行董事,與李俊承、李光前并力敦促和豐、華僑、華商三家銀行合併,增強經濟實力,幫助閩籍華僑渡過世界經濟危機。抗日戰爭爆發後,林慶年積極捐款支持祖國抗戰,倡組平社劇團,自任團長,為南僑籌賑總會籌集捐款舉行義演。林慶年「有功民族之舉」,成為新加坡眾望所歸的僑領之一。1933年至1937年當選為新加坡中華商會劇會長、會長;1934年起,任新加坡安溪會館第常委、常務主席。1936年被推選為參加南京國民大會的南洋華僑四代表之一。1937年5月,出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5年以後歷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等。林慶年擔任新加坡茶商公會主席期間,提出「件捐報效」辦法,極大地擴充了公會經費,購置了會所。
茶是東南亞華人生活的必需品,是地區發展的經濟要素、戰略物資,在東南亞地區發展進程中,新加坡茶商公會是一個重要推手,務實的公會茶商,則是新加坡乃至東南亞歷史發展的先驅人物。閱讀歷史,讓我們對華人移民海外的開創意識和力求改變的勇氣,表達一份由衷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