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安溪会馆迁入新址大坡二马路与沙峩街交角处的新大厦,经时任公会主席林庆年(林金泰茶庄)与源崇美茶庄颜慧芸提议,又经临时会员大会决议,公会最终于1960年3月以28000元价格购得安溪会馆旧楼,之后重新进行修葺,并将二楼租赁给某公司,而公会办公地点则搬上三楼。1980年3月,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决定征用公会会所,经过3年多的交涉,1983年10月,公会会所最终以31744.64元的赔偿价,交给城市重建局。被征用后,起初,公会与岩溪茶行共同办公,1994年6月,公会主席颜明林与安溪会馆谈妥,继续租赁安溪会馆一个约为300平方尺的单元作为新会所,新会所一部分又租与岩溪茶行作为办事处。在分开了近30年后,新加坡茶商公会又与安溪会馆走到了起,并且随着会所的搬迁,岩溪茶行一直与公会同进退。2003年岩溪茶行关闭,因会所被征用失去收租的权利,加上会员月捐和特别捐款减少,已无力支付安溪会馆租金的新加坡茶商公会只好又过起“漂泊”的日子。

安溪人励志传奇
成立80多年来,新加坡茶商公会人才辈出,成为当地华人社会的一道风景。篇幅的关系,本文只能在新加坡茶商公会会员茶庄中,择其一二作个介绍,见证新加坡茶市的兴起与繁盛,及华茶拓展东南亚地区之轨迹
林和泰茶庄是公会创会会员之一,其当时代表人林本道担任公会第一任总理。该商号为安溪人林本道、林本良兄弟所创办,总部设在厦门,后在新加坡福建街设立分号,主营茶叶与民信汇款,由于兄弟合作无间,业务蒸蒸日上,获利甚丰。林本道、林本良过世后,其后世子侄遂将民信汇款业务停办,专营茶业。林和泰茶庄当年兴盛之时,曾制作一批印有茶庄字号的精美紫砂壶,用以赠送前来购茶的茶客。20世纪70年代初,经营林和泰茶庄的林氏子侄转营他业,茶庄遂停办。如今,林和泰茶庄已随着历史洪流,逐渐变成了记忆,但它当年发起创立星洲茶商公会的辉煌,今天依然为世人所铭记。
源崇美是祖籍安溪蓝田的颜惠芸与安溪西坪友人颜受足、林沙溪三人,于1920年共同创办的商号,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颜惠芸青年时即开始种茶卖茶,当时他所设的商号为“裕美”。1917年到厦门经销荼叶时,遇到西坪后格崇泰号林沙溪和园潭源峰号颜受足,三人商议共同装配茶叶到台湾销售,后又商议到新加坡开茶行。1920年,三人将安溪茶叶配运到新加坡,并在源峰、崇善、裕美三商号中各取一字,合为“源崇美”,作为三人合办的商号。同年二月初四,源崇美茶庄在新加坡睹间口(即中国街)开业三人合伙一年,但得利甚微,于是大家同意以拈阄法分割商号。结果颜惠芸拈得该阄,遂将店铺迁址到吉宁街142号,与颜受足联合经营。1928年星洲茶商公会成立,源崇美加入成为创会会员。1930年,源崇美经营不见好转,于是颜受足又退出,由颜惠芸一人独自经营源崇美。在颜惠芸的苦心奋斗下,源崇美终于走出低谷,其双龙标、香黄种及双狮球商标茶叶开始畅销南洋各地,源崇美也因此成为新加坡最著名的茶庄之一。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登一篇《从担子到铺子》的文章,专门介绍家传奇茶庄的故事,说的是,当新加坡还是个殖民地时,有位来自中国福建安溪的年轻人叫白金讴,每天都挑着装满茶叶的担子在大街小巷叫卖,后来,年轻人凭著一股冲劲和力量把担子搬进了铺子,在摩士街3号创立了“白新春”茶行。茶庄创立于1925年,而1925年时值牛年,故白金讴又素有“牛头哥”的绰号,所以举凡商号名称和商标设计均围绕着“牛”展开,复因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悬挂着春牛图,茶树也是在春天开始生长,商号最终取名“白新春”,另用“牧童吹笛横坐在春牛背上”或“春牛图”构成“白新春茶庄”商标。从1925年至今,白新春几经拓展、壮大,白家经营者一脉相承已历四代,但茶庄的经营理念一直没变,茶叶质量没变,包装没变,“安溪佛手神”“武夷岩山水仙王”“黄金桂奇种”“安溪观音王”依然热销滋润着新加坡爱茶人的心田。

回溯历史,特别要提及一位杰出的安溪人林庆年。从1928年公会成立到1968年,林庆年共担任二十一届执委会主席(第一至第十一届称“正总理”),与他一同进入历届职委表的是林氏家族的林金泰茶庄。
原籍安溪县虎邱乡罗岩村的林庆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在安溪一个茶商家庭。曾祖父林宏德是一位杰出的制茶能手,焙制的“金泰茶”名扬海内外。祖父林霁峰继承父业,从事茶叶生产、销售。父亲林书国是晚清举人,富有文墨,曾在家乡办团练,维护乡里安宁。叔父林诗国,秉承家传,对茶叶的种植、焙制、品评、销售均研究有成,被誉为杰出的茶叶专家。嗣后在厦门开设林金泰茶行,茶叶远销星、马一带。
1924年,林诗国在厦门创办的林金泰茶行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日见繁忙,而在南洋代理销售金泰茶的荣泰茶行发生股东拆股,影响金泰茶在南洋的销售业务。林诗国有意派林庆年前往吉隆坡和新加坡开辟茶叶新市场,其时北京大学毕业回乡的林庆年正遭民团挫折,对国内政局感到灰心,遂按其叔林诗国的安排,前往吉隆坡创办林金泰茶庄。次年又在新加坡设立总行,以经营茶叶为主,兼营汇兑业。
经商的同时,林庆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尤热心于当地公益事业,特别是推进华文教育,首倡在华校采用普通话教育,倡议在中小学实行会考制度,把乡村私塾合并改建成新式小学,协助解决办学经费。1930年,林庆年担任新加坡华商银行董事,与李俊承、李光前并力敦促和丰、华侨、华商三家银行合并,增强经济实力,帮助闽籍华侨渡过世界经济危机。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庆年积极捐款支持祖国抗战,倡组平社剧团,自任团长,为南侨筹赈总会筹集捐款举行义演。林庆年“有功民族之举”,成为新加坡众望所归的侨领之一。1933年至1937年当选为新加坡中华商会剧会长、会长;1934年起,任新加坡安溪会馆第常委、常务主席。1936年被推选为参加南京国民大会的南洋华侨四代表之一。1937年5月,出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5年以后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等。林庆年担任新加坡茶商公会主席期间,提出“件捐报效”办法,极大地扩充了公会经费,购置了会所。
茶是东南亚华人生活的必需品,是地区发展的经济要素、战略物资,在东南亚地区发展进程中,新加坡茶商公会是一个重要推手,务实的公会茶商,则是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先驱人物。阅读历史,让我们对华人移民海外的开创意识和力求改变的勇气,表达一份由衷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