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谢文哲
“到这里来的人中,最勤劳的是中国人。每年,当第一艘中国民船在海港出现时,住在新加坡的中国人便乘着小船飞快地迎上前去。他们把小船拴在民船上,让它拖着走,一边向民船上的人打听来自中国的消息。中国民船到达海港内的停泊地时,就在船上搭起篷盖,一艘艘看起来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房子一样。中国商人就在船篷底下把他们的茶、丝绸、瓷器卖给市镇里的商人。”
这是英国人哈·弗·皮尔逊在其所著《新加坡史》中写下的文字,描述英籍官员莱佛尔斯爵士1819年被当局派往英殖民地新加坡,准备寻找一个可供东印度公司开设贸易站港口,船队登上廖内岛时所看到的情景。在莱佛尔斯的率领下,此后,东印度公司的港口很快在新加坡兴建起来并形成集镇,吸引大批英国商人开始在集镇定居,到1823年,城里的英国商行已达到12家。这些英国商行大多从事中国商品贸易,大量收购来自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转运回英国销售,获取巨额利润。受英殖民者影响,新加坡民众也开始喝茶成风。
早在新加坡开埠之前,来自福建的商人就已经侨居星洲,挑着担子各处推销贩售来自中国的神奇“树叶”。清末民初,福建茶商下南洋“讨生活”之风盛行,他们大多以家族或家庭模式从原乡收购茶叶,通过海路运到新加坡,加工包装后转销东南亚地区,因此新加坡是华茶在东南亚市场的重要中转站。为了解决茶商在海外势单力薄、茶叶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在新加坡经销茶叶的福建籍、广东籍茶商便商议抱团,以维持和增进同业共同利益及矫正营业弊害为宗旨,组建了新加坡茶商公会。
作为新加坡华人社团中历史较悠久者,也是东南亚地区最早成立的华人茶商组织,新加坡茶商公会至今已有91个年头,从成立之初的25家会员茶庄,次年又新增12名会员茶庄,至二战爆发前的44名会员茶庄,可见新加坡茶商公会一经成立,便成为团结海外华侨茶商的重要组织。公会在推动东南亚地区茶叶贸易、维护和促进地方地区经济发展、推广茶文化、兴办慈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茶道连通深山与南洋
英人统治新加坡前,岛上居民仅有马来人和华人,1819年英人占领新加坡、1824年开为自由港后,马来亚半岛的华侨与马来人纷纷移植,开垦农田,经营商业。新加坡初开港时,马来人多于华人,华人约占人口数的1/3;由于华人天性勤劳,英人认为欲迅速发展新加坡,非仰仗华人不可,于是广事招徕,华人增加迅速,人口反较马来人为多,占3/4,为东南亚华人人口占大多数的唯一地区。马来人业农,华人以经商为主,在新加坡有专供华商开店经营的中国街,有专供华侨居住的中国村。华侨中闽籍居多,根据1947年的统计,闽籍居第一,有289167人,占华侨总人口的39.6%。1957年新加坡母语调查结果显示,讲福建话(闽南语)的华侨占30%,较第二位的潮州话多出13%。
闽籍新加坡华侨华人中,祖籍安溪的为数不少。安溪人移居新加坡最早是因为“契约劳工”,英人占领后,由于开发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安溪人移居该地,逐渐形成新加坡华侨社会的安溪社区。安溪社区拥有“安溪会馆”,是旅居新加坡安溪籍华侨华人的公益性组织,早于新加坡茶叶出入口商公会注册成立,会馆最初地址在新加坡福建马车街30号,是一栋三层楼房。

福建安溪是我国著名的乌龙茶之乡,产茶历史悠久,制茶技艺精湛,唐宋以来的千年演进中,茶叶品质越来越好,不但产量增加,而且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安溪是个山区县,少有平原可耕种,粮食一向短缺,茶是可外销的唯一赚钱资源,故民众很早就在茶的外销上谋取生路,近代以来,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潮州、汕头等地开设茶行,进而由航运到台湾。一部分由汕头经香港出洋,远销南洋群岛。到1920年,仅新加坡一地就开张十几家的茶庄。继后不断推广,在马来亚、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缅甸等东南亚各国,创立了百余家茶叶专卖店。
安溪人在上述各地能获得顺利发展的主因,乃由于清末民初地方不宁,土匪遍地,一部分先民为求生存而远涉重洋谋生,因亲友早已分散在南洋各属落地生根,开基立业。后至者有亲朋可依靠,抵后则生活可以无虑。新加坡茶商公会开创之初,租借安溪会馆旧址二间屋室,允许会员介绍亲朋“借宿”,即合乎此种“传统”。同时,彼时南洋诸岛殖民地政府发现华茶足当热带饮料,鼓励各国商人向中国采办茶苗植茶。当时荷兰在印尼,英国在印度、锡兰、缅甸,法国在越北,所开发之茶园,所种植之茶种,所制茶之员工,可说全部取自安溪、武夷,数量上安溪人最多。加之安溪人族群意识强烈,吃苦耐劳,聪明能干,故而在南洋各岛茶界“一统天下”,由安溪人创立的茶庄茶行林立,传延数代经营的店铺商号比比皆是。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被迫“五口通商”,开禁海运,得厦门、福州两大港口开放之便,福建茶叶外贸飞速发展。据海关资料记载,光绪四年(1878)福建茶叶出口达80多万担,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福建人素有“下南洋”的传统,他们临行之前往往会随带家乡的神明和盛产的茶叶,神明用以作为移民他乡的精神支柱,饮茶则是世代生活养成的习惯,等待根子扎稳之后,慢慢地便开始通过返乡探亲和亲戚往来的渠道,从老家收购茶叶并转销东南亚地区。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安溪乌龙茶,被视为“侨销茶”,主销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被华侨们和当地人视为“奇货”深受欢迎。
清咸丰年间(1851-1862),安溪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乡罗岩村)林宏德创制“金泰茶”,由新加坡“荣泰号”总经销。光绪三十一年(1905),新康里上林东乡(今虎邱乡林东村)高铭壬、高铭胞兄弟在新加坡创办高铭发茶庄,为新加坡最早的安溪茶号。以后又有不少安溪人在新加坡开办茶行,其中较为知名的有颜惠芸的源崇美茶庄、白心正的白三春茶庄、高云平的高建发茶庄、林本道的林和泰茶庄、张瑞金的张馨美茶庄等。到1927年,安溪人在新加坡创办的茶庄茶行共有16家,成为新加坡茶业商界主力。北京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王铭铭指出,清末民初,“从安溪到厦门,从厦门到南洋,安溪人通过父——子、叔——侄、兄——弟等亲属关系的分支,通过出洋赠礼、回乡探亲等媒介,将安溪深山绝域茶园与南洋广阔天地的茶道搭建起来。”

成立商团携手共进
1928年5月3日,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消息传到新加坡,狮城华侨一片哗然。经营茶叶的新加坡华商意识到,他们有必要组织成立一个机构,一方面可以在祖国有危难时迅速组织赈济款项,一方面可对其他同类经营形成的垄断进行有效反制。在林和泰、东兴栈、张馨美、源崇美等商号的发起和组织下,6月23日,“星洲茶商公会”在新加坡正式成立。刊登在9月25日《南洋商报》的《星洲茶商公会成立宣言》虽没有明确提及“济南惨案”之事,但从“近者外悔频仍,统一实由国货推销,万人一志,今不先不后,恰于次日,茶商公会成立,以鉴外侮之频仍,以庆统一之实现”等内容可知,公会的开创除了“交换智识、联络感情”,还倡导遵循商业正轨,推行“价目公平”,确实是在“外侮”这一背景下,希望通过国货推销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大。
成立之初,星洲茶商公会有林和泰、高芳圃、张馨美、金龙泰、高铭发、高建发、林金泰、源崇美等25家会员茶庄,其中安溪籍16家。公会正总理林本道(林和泰茶庄),副总理翁朴诚(东兴栈茶庄),财政员张瑞金(张馨美茶庄),查账员魏清正(茂苑茶庄),庶务员颜受足(源崇美茶庄),议员12人(家)。当时安溪会馆已成立5年,由于公会主要发起人是安溪人,他们中有好几位身兼安溪会馆的职员,25家会员茶庄中有16家是安溪人,所以便租借安溪会馆二楼两间屋室作为办公地点,以减少经费开支。这两间屋子实行规范化管理,允许公会会员介绍刚到新加坡谋生,一时没有落脚点的亲朋好友“借宿”,住宿时间以3天为先限。
随着来新加坡从事茶叶贸易华侨的日益增多,1939年12月起,星洲茶商公会改名为“新加坡华侨茶商公会”,这名称使用至1948年5月底。1948年6月起,又改名称为“新加坡华侨茶叶出入口商公会”,沿用至1960年。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成立,90%的新加坡华侨取得居住国公民权,随着茶商华侨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变,但又顾忌茶叶从中国运输来新加坡可能造成的影响,1960年3月至1967年12月,“新加坡华侨茶叶出入口商公会”改名为“新加坡华人茶叶出入口商公会”。1967年12月27日公会常年会员大会表决决定,公会名称中“华侨”二字删去不用,并授权执监委员会办理,但不知何故,此议未能履行,一直至1979年。1979年2月14日,在公会召开的特别会员大会上,全体会员表决通过改会名为“新加坡茶叶出入口商公会”(简称“新加坡茶商公会”,4月20日新会名获得新加坡当局批准使用,以后每年4月20日为周年纪念日。5月5日出版的《南洋商报》对此作了报道,“新加坡茶叶出入口商公会”广为外界所知,并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20年代,新加坡茶商公会成立之前,公会许多会员已经建立起商号,有了自己的店面,茶叶经营从“担子”转向“铺子”,为公会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尽管有了固定的店面可以经营茶叶,但各商号深知宣传茶叶的重要性,所以继续外出推销、开拓市场,而与之前所不同的是,许多会员已有能力购买汽车,他们在自家汽车的外壳上打出茶叶广告,走到哪宣传到哪,大大提升中国茶叶的知名度。1950年9月起,公会通过新加坡“丽的呼声”广播,分别用闽南话、潮州话和普通话三种语言,宣传中国茶文化,10月14日出版的《中兴日报》对此做了专题报道。为了在新加坡普及茶叶知识,公会还专门请人撰写相关文章刊登在报纸上,以推广中华茶文化。1951年请毕安撰写《喝茶的故事》、1952年请玉铭撰写《漫谈茶经》,先后刊登在报纸上,对中国人种茶、喝茶的历史、茶叶产区、茶叶传播、茶叶贸易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

新加坡茶叶主要依靠从中国、锡兰等地进口,然后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加工、销售,因此,产茶地的产量、出口政策以及销售地区的政策等都直接影响到公会同行的利益。二战期间,福建输出海外的茶路中断。为维护市场稳定,茶商公会出面调控茶价,决定自1940年7月21日起,盒茶每盒不得低于1元以下;箱茶售价每箱不得低于8元以下;自8月1日起,盒茶每盒加价4角,四两包箱茶每箱加价2元,其他各茶亦酌情加价。此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1954年、70年代初,公会又根据福建产区茶叶的丰歉情况,采取实质性措施,及时对销区进行市场调控,努力规范茶价,防止恶性竞争,并将茶叶成本在《星洲日报》《中兴日报》《南洋商报》上公布,引导民众消费。同时成立市场调查组,对会员茶庄经营的茶叶质量进行监督,如发现会员有销售劣货行为,给予除名处分。
1952年,印尼为了维护本地商业利益,禁止外茶入口,对公会会员生意影响不小。经公会出面并请中华总商会交涉,印尼准将茶类照常许以入口。1958年,吉隆坡政府准备对进口茶叶提高税收,公会闻讯大力交涉,维护新马等地茶商的共同利益。
20世纪80年代,由于茶粉价格上涨,某些茶粉商通过茶粉掺色的办法牟利,新加坡茶商公会多次联合吉隆坡、槟城等茶商,多次组织商讨如何杜绝茶粉掺色。
1983年,《南洋商报》出版“生活丛书”,由林金泰茶庄林文治(林庆年侄儿)拦写的《中国茶与功夫品艺》书列入丛书刊行,该书第一次系统介绍中国(福建)工夫茶的起源、品种、产区、品饮式法、市场销售及品茗条件、方法,对华人饮茶日常习惯及其艺术的传播不遗余力。林文治祖籍安溪虎邱,虎邱是名茶黄金桂的发源地,对于家乡名茶,林文治更是倾注热爱之情,在书中美赞:“罗岩新秀味带奇,别具风格世上稀。百十年来第一美,同好高兴我痴嗜。”对海外华裔渐渐流行的喝咖啡洋茶及其他汽水饮料,林文治忧心忡忡,“这岂非民族文化艺术一大损失?”呼吁发扬光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份饮艺遗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新加坡茶商公会还经常举办与茶叶相关的展览,主办“茶与康雅生活”座谈会、“中华无我茶会”,举办各种茶艺讲座,交流生活味。2000年10月、2003年1月,参与组织“亚洲咖啡与茶市场展销会”,吸引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参展,对该地区茶叶市场开拓、茶文化推广做出重要贡献。公会还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安溪会馆、新加坡南洋大学、中国茶叶公司、吉隆坡茶叶公会、槟城茶叶公会等社团组织,有密切的交往,参与地区公益慈善事业建设,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