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本地冠病確診每日看漲,是不是有更多病情嚴重者必須呼叫救護車送院,以致於救護車不夠用?
有公眾投函給《海峽時報》言論版投訴說,她的父親上周三(9月29日)在廁所暈倒,撥打995叫救護車時,得到的回覆竟然是:
「所有救護車都在處理冠病病例,需要等30至40分鐘才會抵達」。

(海峽時報)
聽到995熱線接聽員的回覆,女兒當下感到非常驚訝。畢竟她們的住家離一所重組醫院很近,開車5分鐘內就能抵達。事發時又是工作日的下午,路上車輛並不多。
救護車最終在30分鐘後抵達。
可以想像,對這名女兒來說,看著父親昏迷不醒承受著痛苦,卻孤立無助,那30分鐘的等待,是多麼煎熬與心急如焚。
她表示,非常明白我國目前處於大流行期間,但對於心臟驟停、中風、交通事故等緊急情況的患者來說,每一秒都很重要,悠關生死。
她質問有關當局,目前外派救護車所採取的評估與分類法(triage)是否是最有效的?在我們應對這場大流行病的同時,是否也在不經意間將某些生命的重要性置於另一些生命之上?

民防部隊接聽熱線後,會為病患分類(triage),像慢性咳嗽,瀉肚子、皮疹和便秘屬於非緊急情況,會呼籲對方呼叫1777非緊急救護車,或到診所求醫。(民防部隊網站)
救護車一般不超過8分鐘就抵達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2019年7月回復關於本地救護車抵達事故現場時間的提問時曾說過, 在交通高峰期,緊急救護車到達事故地點的時間中值約為7分鐘。民防部隊的目標是,無論何時,都能在11分鐘內響應80%的緊急醫療呼叫。2018年,民防部隊已經達到在11分鐘內響應91%的緊急醫療呼叫的能力。
若正如上述海峽讀者所說,等了30分鐘後救護車才抵達,那真的不達標。
冠病期間救護車很忙
民防部隊今年上半年一共接獲9萬7485通求助電話,和去年同時期的9萬6105通相比,微增1.4%。當中一般有10%屬於非緊急情況,但即便如此,本地的救護車隊平均一天也需要出勤約500次。


過去一個月,本地的單日新增冠病個案一再創新高,每天都在1000至3000起之間徘徊,當中病情嚴重的病患也隨著增加,再加上有些症狀輕微的病患也緊張地撥打995,相信呼叫救護車的人變得更多。
有在醫院急診室工作的網民表示,不少沒症狀或輕微症狀的冠病確診者,也撥打995求救。

住在新加坡中央醫院附近的紅螞蟻小夥伴們都注意到,近期救護車駛過他們家的頻率明顯變高了,一整天都能聽到數量救護車分秒必爭開往醫院時發出的一聲聲警笛。
新加坡民主黨日前提出對抗冠病疫情的替代策略當中,有一個建議就是,設立一條指定的救護車熱線,來服務那些檢測呈陽需緊急送院的病患。
衛生部長王乙康和衛生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普傑立醫生本周一(10月4日)在國會復會上強調:
民防部隊的救護車主要服務有緊急情況的病患,所以衛生部另外安排了95輛救護車將病患載送到不同的醫療設施。
衛生部也在擴充醫院與治療資源時,確保所有須要醫療服務的病患,無論是因為冠病或其他病況,都能適時獲得照顧。
一些網民把「救護車不夠用」的矛頭指向當局,質疑當局在應對本地疫情做得不完善,部署救護車的資源可能不夠多。是否應該區分冠病與非冠病患者所使用的救護車?在宣導民眾如何應對確診工作上是否有效等。
有網民就指出,她在媽媽群里聽到了很多個案,大多都是孩子在隔離期間或確診後,持續發燒幾天,即使吃了退燒藥都無效,聯繫不上遠程醫療業者,打不進衛生部的熱線,隔離期間又不能下樓看醫生,令他們手足無措,只能撥打995求救。沒有人會拿自己的孩子的命開玩笑。

也有一些網民呼籲,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當我們發現冠病檢測呈陽時,若症狀輕微,別慌亂呼叫救護車,濫用已經非常吃緊的醫療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