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口剛剛邁入600萬大關,人口密度也在去年達到大約每平方公里 8358人,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604萬人口住在土地面積約734平方公里的小島上,人口密度會不會太高,怎麼容納不斷增長的人口?
況且,居住密度只考慮城市地區的可用土地,而不包括用於港口、機場、國防和公用事業等的土地,所以我們的604萬人口其實住在面積更少的可用土地。
由於這個天然局限,就只好在城市規劃和住房政策等方面注重如何高效利用空間了。
政府早在2013年1月發表的《人口政策白皮書》就提出支撐未來人口的土地使用計劃,以確保新加坡人可以享有高素質的生活環境。這份文件概述了若有必要,讓新加坡到2030年可以容納690萬人口的計劃。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高級研究員胡君傑近日在《亞洲新聞台》撰文寫道,人口稠密的城市不一定會讓人感到擁擠。
胡君傑指出,大多數城市若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不斷增長的人口,主要的解決方案是增加城市密度,也就是設法在相同的空間內容納更多人口。
然而,城市人口密度更高,並不一定等於更擁擠。
平心而論,到過其他國家城市旅遊的你,應該也感受過別的城市的擁擠,譬如香港、東京等,新加坡雖然人口密集,但並不比他國令人感到擁擠。
巧妙運用綠色和社區空間增加「距離感」
胡君傑以達士嶺組屋項目(The Pinnacle @ Duxton)舉例說,達士嶺在僅僅2.5公頃的土地上容納了近8000名居民。每平方公里32萬居民的密度是大多數住宅區密度的三倍多。
相比之下,大巴窯占地800多公頃,住著10萬5000名居民,相當於每平方公里約1萬3125名居民。
然而,儘管達士嶺是人口較密集的組屋項目,轉售組屋的需求還是很高。今年5月,達士嶺一間五房式組屋就以超過150萬新元的價格售出。
高密度的高樓住宅怎麼反而比低密度的住宅區更受歡迎?
胡君傑認為,除了達士嶺靠近市中心的地理位置,其空中花園和社區空間也是一個原因,這些設施為居民提供綠色休閒空間,讓國人住起來不覺得很擁擠,從而確保了這個高密度空間的宜居性。
達士嶺(Pinnacle@Duxton)50樓空中花園也是看日落的好去處。(新報)
在設計比達達利和碧灣區等其他最新的組屋項目時,當局也做了類似的努力,通過綠色和社區空間提供舒適的環境和充足的休閒空間,增加「距離感」,讓居民不會覺得太擁擠。
位於比達達利一帶的Alkaff Oasis項目,綠化工作以及社區空間。(建屋局)混合發展項目
建設集住房、零售、交通和各項公共服務的混合發展項目,從而減少居民湧入市中心甚至區域中心的需求,也是減少擁擠感的另一個方式。
胡君傑以海軍部村莊(Kampung Admiralty)為例指出,它在0.9公頃的空間內融合了公共住房、商業空間、社區公園和醫療設施,避免它們各自占據獨立的建築。
這樣一來,城市規劃者就能將不同的設施容納在同一片土地上,更有效地利用空間。
2018年開幕的海軍部村莊採納綜合發展模式,彙集親樂齡設計的組屋單位,以及醫療保健設施、熟食中心、超市、社區花園、社區廣場等適合年長生活的設施。(聯合早報)開墾新的空間
填海造地的概念,其實也可以擴大到其他空間。
例如,達士嶺組屋的建築師就曾經描述他們如何通過在第26層和第50層建造空中花園來「開墾」空中的土地。
同樣,我們也能「開墾」地下空間。比達達利住宅區就包括了本地首個儲存飲用水的地下儲水池,以解決我國用水需求增加和土地空間稀缺的問題。
比達達利地下儲水池。(公用事業局提供)
市區重建局今年3月推出休閒總藍圖時強調,要努力利用閒置空間,如組屋底層和高架橋下的空間,重新獲得利用,作為休閒娛樂,或將包括舊加冷機場原址在內的一些歷史建築和遺蹟,再開發成為休閒場地。
現在,我們不難發現高架橋和地鐵軌道下已經建有公園、走道、遊樂場等。
當局在位於克蘭芝快速公路高架橋下建設了豐濤別墅公園(Villa Verde Park)。(海峽時報)
鄰里和組屋區之間的綠色空間和休閒設施,除了能打破高樓居住環境中常見的視覺單調性,還能為居民提供休閒空間,減少密集城市常有的擁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