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近期接二連三發生男子在公共場所撒尿的事件。(圖:Facebook/Joseph Benjamin Bolinao、Complaint Singapore)
近期發生的多起地鐵站撒尿事件是否會產生效仿效應?
本地近期接二連三發生男子在公共場所撒尿的事件令人關注,受訪的輔導員指出,涉案男子可能想通過惡作劇尋求關注,或者是在精神疾病的驅使下做出反社會行為。
本地一個星期內發生三起男子在地鐵站撒尿的事件。一名中國籍男子在歐南園地鐵站朝電動扶梯的扶手撒尿,而被罰款2000元。兩名新加坡籍男子也因為在地鐵站撒尿而被控上法庭。過後又有兩名男子被拍到在大巴窯地鐵站附近的一棵大樹下小便。
新加坡心理輔導中心資深輔導員兼督導李海嚀博士分析涉案男子在公共場所撒尿的原因。
李海嚀博士說:「他明明知道有一些不良後果,但還會去這樣做,可能就是刻意的惡作劇,覺得很好玩,但是這種惡作劇通常小朋友會比較多,那大人偶爾為之。還有一些人是要引起一些關注吧。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叫反社會行為。反社會行為就是說我明明知道這件事情是不對的,但是我就故意為之。比如說狂燥症患者,或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在病情驅使下會有一些行為出來。第三就是可能有一些不良的生活嗜好,比如說酗酒,有時候喝醉酒他的判斷、行為比較容易出格。其實我們很多硬體設施是非常棒的,公共洗手間在各個地鐵站和很多地方都有,所以從輔導的層面上來看,心理層面的因素或許會比生理層面因素占比要更高一些。」
本地短期內發生多起類似事件,是否已經產生模仿效應?李海嚀認為,這類事件的確會帶來不良影響,而且媒體報道和網民熱議可能讓問題加劇。
李海嚀表示:「其實模仿比較更多的是小朋友,他們模仿速度是很快的,他們自己的判斷能力不如成年成年人那麼好。我們就注意到,這類事件比較多的是成年人。我發現A這樣做的時候,B看到後也會受到影響。因為當別人這樣做的時候,我好像似乎放鬆警惕,也放鬆了道德要求,就覺得別人可以做,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做?傳媒在傳播的時候,一方面可能就是起到警醒的作用,另外一群人則會覺得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做,A也在做,B也在做,C也在做。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種媒體大量的傳播,甚至人們的熱議,對行為療法而言,如果我們給它過多的關注,這個行為出現的頻率就會不斷增加。」
李博士表示,罰款等刑罰有一定的阻嚇作用,但如果能配合心理輔導和公眾教育,效果就會更加顯著。
李海嚀博士說:「一些懲罰也會起到約束和警戒的效果,但是不排除有些人他明明知道有一個這樣的懲罰,但是他好像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們可能就需要考慮到心理層面,或者說在懲罰之外,或許需要配搭心理層面上的一些幫助。預防勝於治療,所以我個人本身覺得首先可能得要加強宣講,讓大家知道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另外,我覺得我們可能需要全民總動員,一起起來維護和諧的社會,及時發覺不良行為後,能夠及時去制止,然後及時的向相關的部門有些報備來及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