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3日訊)年關將至,隨著新條例出爐,公眾紛想策應對,九旬雜貨店老闆娘首次無法與超過30人的大家族吃團圓飯,除夕夜將開視頻連線與家人「虛擬團圓」。
團圓飯是多數華人家庭每年的重大節日,在這一天,再忙碌的家人也會停下步伐與家人一起除舊迎新,充滿熱鬧、溫馨的氣息。
但疫情當前,群聚或會成為病毒的溫床,甚至形成感染群。為避免個人在家庭內部以及與其他接觸者的交叉傳播風險,造成大型感染群,政府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昨天宣布將收緊條例,限制每戶家庭每天的訪客人數至最多八人。
位於弗蘭克爾道(Frankel Ave)私宅一帶的本地老招牌雜貨店「泰美酒莊」老闆娘陳玉琴(90歲)育有6名子女,與子嗣間關係緊密,每逢周末和過年子女總會攜家帶口前來拜訪她,不過因疫情緣故,家人採取「錯開拜訪」模式已經長達一年之久。
排行第五的女兒黃美玲(59歲)受訪時坦言,家人原本根據每次最多8名訪客的條例,安排家人在春節的不同時段探訪母親。「因為新條例剛出爐,我們今晚要再討論,每天8個訪客的名額安排。」
她指出,若家庭人數超過8人限制,會採取優先制度,例如直系子女先拜訪,女婿或媳婦安排在後。
雖然家族無法像疫情前一樣團聚,不過黃美玲說,兄弟姐妹和親屬會以小家庭單位會在各自的家中吃小規模的團圓飯,家人也會開視頻,與母親和兄弟姐妹們連線,一起在「空中」吃團圓飯,年味不變。

黃美玲告訴記者,過去沒有疫情的情況下,黃家都會全家多代同堂慶祝團圓,聯絡感情。(受訪者提供)
桌球桌擺三火鍋,家人以輩分入座,疫情前的熱鬧除夕令家人懷念。
回顧疫情前的團圓飯,黃美玲津津樂道表示,祖父母還在世時,五代同堂逾40名家人,需要擺桌球桌,放三個火鍋才能坐成「團圓桌」。
黃家也謹遵長幼次序的華人傳統,由長輩先入席,依次入座,輩分最小的或須在旁邊擺桌,熱鬧的氣氛可想而知。
黃美玲也說,家族無法像疫情前一樣團聚,難免感到遺憾,不過顧慮到母親和家人安全,將嚴格遵守條例。
為保障家人尤其年長者的安全,有公眾提前準備家族拜年時間表,避免「越界」。
公眾張先生(49歲,銷售員)表示,往年都是30幾個家人歡聚慶祝,今年只能先由幾個兄弟姐妹陪父母吃團圓飯了。
他說:「當晚也會通過網絡視頻,讓不能到場的親人向長輩拜年。然後從初一起,大家就輪流到各人家中團拜。」
另一名公眾張雯雯(29歲,會計師)則說,外出拜年之前會先打電話詢問多方,確保到達的時間沒有超過8人在場。
她說:「這也是保障老人家安全的措施,無可奈何也得接受。」
林女士(62歲,會計師)周五得知新措施之後,馬上聯絡親戚朋友,預先統籌好拜年時間表。
她表示,自己會製作Excel電子表格,註明每一個親戚將於哪一天到誰家拜年。
「按照安排行事,比較不會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