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最南端,是個面積僅為725平方公里的城市國家,人口超過560萬,人口密度高達7800人/平方公里,是上海的兩倍。這樣擁擠的國家卻是世界聞名的「公交都市」,擁有高質量、一體化的城市交通系統,每天城市公交客運量800萬人次,其中軌道交通線網229公里,客運量300萬人次/日;地面公交線路350餘條、車輛5000餘部,客運量約400萬人次/日;還有出租及其他集約出行方式每天100萬人次。公交出行分擔率近70%, 是全球城市交通系統發展的楷模。

新加坡的公共運輸系統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經自由發展、政府管制、有限市場化,最終走向契約化,通過全球服務外包採購,實現了徹底的政府購買服務。


上面兩張圖是新加坡公共運輸管理架構和職責分工。可以看出政企職責分工明確,政府主管部門(陸路交通管理局)負責政策、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以及行業監管;公共運輸理事會是獨立法人機構,負責監管公交票務系統、做好政府的諮詢顧問,其任務是平衡乘客利益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公交運營企業負責按照政府設定的路線和服務標準做好運營服務,負責人力資源、安全保障、乘客服務、票款收集與上繳、資產管理等工作。
新加坡公交的精細化運營管理體現在運營組織、服務考核、人力資源、車輛和設備維護以及財務運行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本文僅介紹其運營組織和服務考核方面精細化管理的內容。
運營時刻表的編制
陸路交通管理局針對每條線路的服務水平和客流規律,提出運營時刻表編制的要求:
一是每條線路要制定四套運營時刻表,分別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周一至周五(學校放假日)、周六、周日/節假日。
二是每條線路的每套時刻表都要求以1.5-2個小時為單位設定不同的發車間隔,設置中途考核站點(ITPs)和運行過程中到達ITPs之間的運行時間。
三是尖峰時段, 對載客量較大的雙層車配置比例提出要求,不得低於高峰小時計劃班次的65%。
四是結合客流需求,需要配備穿插區間車及末站發車等額外班次。


上面兩個表是政府主管部門給出的線路中途考核站點(ITPs)的名稱、編號以及在一天中不同時段兩個ITPs站點之間的運行時間測算值,用來科學編制運營時刻表。
由於運營時刻表編制帶有很多限制條件,還需考慮跨線調度的人、車、時匹配,運算工作量巨大,所以傳統的調度人員人工排班已不可能實現,需要藉助專門的時刻表軟體系統自動編制完成。
運營時刻表的執行
時刻表編制完成後,需要提交陸路交通管理局審核,經批准的運營時刻表將被剛性執行,不得隨意更改。如有變更或臨時事件,也必須提前告知和審查。
運營時刻表批准後,駕駛員可以通過終端設備列印一周的工作計劃。工作計劃憑條內容非常詳細,對於駕駛員的任務類別、工作開始時間、到達每個中途考核站點(ITPs)的時間、入場時間、吃飯時間、休息時間、換班時間均有明確描述。

與軌道交通的合作
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系統之間建立了有效的合作。軌道交通發生延誤時,公交車應在接通知後5分鐘內發車,接送軌道站點乘客;當軌道交通出現中斷時,地面公交企業提供軌道站點、換乘樞紐的「免費乘車」服務,費用由軌道企業提供。
車輛故障的免費服務
當公交車輛出現收費系統、信息顯示系統、空調系統和車載管理系統故障時,車輛不能參加運營;若在運營過程中出現以上系統故障時,需要立即停止運營,向乘客發放優待券免費換乘到其他車次,但是票款上繳到政府時,是按最高票價計算(新加坡採取分段計費的收費方式)。這個懲罰性措施其實是督促車隊做好車輛檢查和維護,將乘客的出行體驗放在服務的首位。
服務監管與考核
對於公交運營服務的監管和考核,新加坡從乘客角度出發,採取了大道至簡的策略,因為線網規劃、基礎設施發展均由政府完成,所以僅對公交服務可靠性進行監管,即首末班準點率和車輛運行準點,車輛運行準點又分為兩項考核指標:乘客額外等待時間(EWT)和中途考核站點的準點率(OT)。

雖然只有兩個考核指標,但是每條線路的指標值是不同的,完全基於線路的運營路況、客流情況等因素,通過長期運營數據分析得到的。同一線路運營時期不同,使用的考核指標也不同,比如下圖的78路、79路、96路。

政府對於企業運營服務質量的獎懲力度非常大。獎勵最高為年度服務費的10%,對於可靠性和準點率不合格的處罰也是極其嚴厲。

總之,新加坡通過政企的社會責任分開,釐清了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實現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新加坡公交的精細化管理是其長期規劃並剛性執行的結果,在建設「以人為本的陸路交通藍圖」下,不斷完善公共運輸基礎設施,注重長期運營數據的分析,準確把握客流規律,提高管理軟實力,真正讓公共運輸成為出行優選、出行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