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印度的人口規模與中國相當,而且近些年來經濟增長的速度也非常快,因此有不少國家對印度抱有很大期望,將其看做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另一大引擎。現在世界各國總是喜歡把印度和中國放在一起比較,對此李光耀曾有過自己的見解,他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寫道:「我們不能把印度與中國相提並論,問印度能不能取得中國那樣的成就,就好像是在問能不能把一個蘋果變成一個橘子。」

李光耀認為,印度是一個非常多元的社會,它分為28個土邦,目前使用的語言多達400餘種,這種過度的多元讓印度無法真正凝聚起來,每個邦的首席執政官並不完全聽命於印度總理,這極大的限制了印度的發展。而中國則不同,中國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各項政策都能落到實處被堅決的貫徹執行,這一點印度政府顯然無法做到。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但歷史悠久並不是什麼時候都是好事,也可能會導致整個國家的社會階層難以改變,比如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

在印度國內,普遍存在著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種姓制度,這種落後的制度是一種頑疾,它使整個印度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處於一種停滯狀態,龐大的人口紅利這個優勢幾乎得不到利用。種姓制度如果得不到解決,那麼印度就很難成為高端產業轉移的承接地,也就意味著其無法與世界深度接軌。李光耀在自己的書籍《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就曾直言不諱的指出:「印度如果無法解決這種落後的制度,想取得快速發展幾乎不太可能。」

最後一點,印度落後的基礎設施是一大硬傷,去過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的基礎設施相當落後。在鐵路交通方面,印度的車站和列車不僅十分老舊,而且還經常是一票難求,因此經常會人有因為買不到車票而不得不攀爬列車。不僅僅是出行,印度還存在電力供應嚴重不足的現象,目前甚至還有很多地區沒有通電,試想如果連最基本的電力無法供應都無法保證,又有誰還會來此投資呢?印度人搞不好基礎建設,同時還不樂於把項目交給外國人來做,這導致印度的基建長期處於劣勢。

李光耀認為,印度必須依靠自己來調整內部結構,因為外部力量很難改變印度,即使是對其影響最大的英國人也沒能夠徹底的改變印度。印度面臨的以上問題尖銳而且棘手,如果不能有效、徹底的解決,想要取得快速發展幾乎不太可能。